-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他累倒在离家“最后一公尺”
2014年9月1日清晨,初秋的窗外,小雨纷飞。
重庆新桥医院病房里,熊承华已经“睡”了一个月。
“或许他太累了,想借此好好休息下。”一旁的亲人试图寻找些许安慰。
很多年来,这个67岁的老共产党员一直在跟自己较劲――
入党前,每年“七一”,他都会写一份《入党申请书》,并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对照一遍。
“总觉得自己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差距”,于是,他又一次次将《入党申请书》压在箱底。
这每年一写一压,转眼就是18年,他的箱底已存了18份《入党申请书》!
1982年,他终于“打赢”了自己,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第二年,熊承华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个月前的深夜,作为三合社区居委会主任,他带领干部群众在江津区中山古镇抗洪抢险。
连续三个多小时的高强度救灾,熊承华虚脱在家门口的台阶上。
为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他累倒在离家“最后一公尺”。
抗洪救灾
“我要向雷锋一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摘自熊承华《入党申请书》
2014年8月1日凌晨,中山古镇,暴雨瓢泼。
熊承华难以入眠,披着衣服不时望向窗外。
中山镇背靠陡山,沿河而建,水漫古镇的事情多次发生。
每年夏天,熊承华就自动进入备勤状态,一下雨,他就立刻警惕起来。
凌晨3时,他走到阳台――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雨水已铺满石梯,洪水气势汹汹地向老街奔去。
熊承华赶紧通知社区干部,一起赶到现场,查看排水管道。
眼前,齐腰深的水早已把排水口淹没,不断从四周的暗沟里涌出!
“必须马上想办法排水。”熊承华一边给镇政府报告险情,一边一步一滑沿老街巡查。
此时,几户地势较低的人家已经进了水,情况万分紧急。
“马上找到排水口,把洪水引向笋溪河。”说着,熊承华迈入齐腰深的洪水中摸索,和大家撬开一块块石板。
1小时、2小时、3小时过去了……排水口慢慢通畅,老街水面缓缓下降。
但熊承华还是不放心,他打着电筒挨家挨户又走了一遍。
“300多户人家,他硬是一户没落下。”社区干部何朝彬说。
清晨6时许,雨渐渐变小,山洪大势已去。
熊承华松了口气,这才感到身上一阵阵寒意,浸满雨水的衣服还在滴水。
“我去换身衣裳,一会儿再过来。”熊承华跟干部们告别,拖着沉重的脚步向家走去。
谁能想到,这竟是他累倒昏迷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早上8时许,邻居程阳发现熊承华躺在离家门口不远的楼梯转角处。
“头朝下,口鼻出血……”程阳说。
而这个位置,离他的家门只有六步台阶,不过一公尺的距离!
人们赶紧将他送往医院。
“颅内大面积出血,脑挫裂伤,身体多处骨折……”医生给出了诊断。
为民治病
“我入党,不为升官,不为发财,只求为群众服务。”
――摘自熊承华《入党申请书》
如今,熊承华仍处于浅昏迷状态。
市委书记孙政才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要求有关方面组织力量全力抢救!
而熊承华自己,作为一名医生,救治生命无数。
1964年,17岁的熊承华开始在家乡中山卫生院当医生。
那时,中山卫生院地偏路远,全院不过五六个人。
1975年,他到江津县(现江津区)人民医院进修。
第二年,由于勤奋好学、医技精湛,县人民医院想留下他。
“我得回去!”熊承华婉拒了,这令人大惑不解。
没人知道,他压在箱底的承诺在心间回荡――“我入党,不为升官,不为发财,只求为群众服务。”
回到中山镇,熊承华凭借精湛医术,成了院里的“多面手”,闻名于山区群众中。
1980年,熊承华众望所归――荣升院长。
“可以更好地为群众治病了!”熊承华暗自高兴。
居民武树康患上严重的肝硬化、肝腹水,无钱医治,熊承华免费上门医治,经10多年的中药调理,武树康慢慢战胜病魔,再没复发。
居民王平左下肢坏死,家庭困难,熊承华就挨家挨户为他募捐。最终,干部群众凑了6000多元,帮王平做了截肢手术。
…………
“找熊院长开药,小钱治大病。”这是群众常挂在嘴边的评价。
2007年,熊承华退休,但群众就是“服他的药”,依然“缠”着他看病。
在路上走着,群众“逮”着他,他当场开药方;在家里吃饭,群众找上门,他马上放下碗筷,为群众把脉……
“只开药方,不收钱,不卖药。”他拒绝开私人诊所,而他家里则成了群众的“免费医务室”。
不仅如此,他把儿子办酒席的2000多元钱给李家行买米买油,买1000多元的药酒给钟维容治病。只要口袋里有钱,遇上困难群众,他总是100元、200元地送。
带民致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