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乞巧习俗的宗教现象学阐释.pdf
                    
第34卷 第 1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Vo1.34 No.1 
  2015年 1月       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Jan.2Ol5 
文章编号:1006—2920(2015)01—0024—07                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5.01.003 
              古代乞巧习俗的宗教现象学阐释 
                                   李世武 
     摘要 :古代乞,j习俗是一种被信众圣化 的习俗 ,其 目的主要是祈祷神灵显圣。在乞巧 习俗 中,织女是集权、巧 、 
  善三位于一体的女神 ;乞巧习俗传承 了数千年 ,具有丰富多彩的仪式类型;在历史时空中,乞巧 习俗产生 了一种整 
  体效应,构建了中国古代巧文化的多样化存在。口头文学、仪式、诗文、绘画等文化事项的互动,强化了乞巧习俗在 
  历 史时空中的稳 定传承 。 
     关键词 :乞巧 ;织女 ;仪 式 ;整体效应 ;互动 
     作者简介 :李世武,法学博士,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昆明650091)。 
    百余年来 ,学者们对中国古代的重要节俗乞巧的探讨 ,呈现出见仁见智的局面 ,特别是关于乞巧习 
俗的起源问题 ,更是各执一词 ,争论不休。笔者认为 ,乞巧习俗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宗教习俗 ,宗教信仰 
才是乞巧习俗的主线和本质 ,附丽于宗教信仰之上的种种传说、诗词 、美术甚至歌舞 ,都是其衍生形态。 
乞巧是七夕节俗中最为突出的内容。本文从乞巧习俗 中织女神格的确立 、乞巧仪式 的多样化、口传文 
学与仪式的互动、乞巧习俗的整体效应等四个方面来研究古代乞巧习俗的宗教现象学意义。 
    一 、 织女神格的确立 
    任何一种宗教仪式都有其祭祀主体 ,仪式实施者的 目的就是要将信仰力量专注于仪式祭祀主体 , 
 以祈祷神灵显圣 。乞巧仪式所专注的主体是织女。织女最早是星名,《诗经 ·小雅 ·大东》提到的织 
女 ,已经不是纯客观的、天文学意义上的星名,而是被人格化 了。… “。所谓 “织女七襄”,是远古先民将 民 
间织女推演至他们所崇拜的星神时产生的说法。先民将织女星视为人格神加以膜拜 ,并且运用于诗歌 
创作之中。织女星崇拜,正是先民原始宗教信仰 的表现。战国末年至秦始皇时的竹简 《日书》,将牵牛 
娶织女 日定为娶妻、嫁女的禁忌时 日。_2J2嘶 明虽然学者们从 《日书》的流行范 围对其文化上的代表意义 
提出质疑,但仍有两点可以确认 :人类婚嫁行为模式被推演至崇拜对象——星神牵牛和织女身上;牵牛 
娶织女 日是一种宗教禁忌时 日,牵牛娶织女的 日子定是一个凶 日。 
    考古发现东汉时期的石棺盖上绘有牵牛织女图,此图所要表达的是牵牛织女间的恋恋不舍。 为 
什么会在石棺上出现这种叙事性的美术作品?笔者推测 ,此图传达出一种隐喻,即墓主与其恋人之 间 
 的依依不舍。而 《日书》中的禁忌预示的就是后世牵牛、织女隔河相望的爱情悲剧 ,禁忌 日的创立者认 
 为在这天娶嫁会导致相同的悲剧——传说影响了信众的行为模式。汉武帝所作 的昆明池 ,依然是因崇 
拜河汉及星神所致 ,他以为通过在池之东西分立牵牛、织女之石像,就可以使 昆明池变得与河汉一样充 
满神圣性。据 《三辅黄图》记载,昆明池废后 ,池边还有石父、石婆的神祠 。[4]卷 
    刘 向 《孝子传》载:“董永父终,贫不遂葬,以身质钱一万。既葬就,后逢一女子,求与永为妻,言能织 
 绢。永诣主人 ,主人令织。一旬三百匹,债足。女辞之 日:我‘,天之织女也 ,帝见君孝 ,使我共偿耳。’因 
遂不见。” 引这则孝感动天的传说之本源是先民对天帝及其家族的崇拜 ,以天帝为至上之神,以织女 
 为天帝之女。天帝眷顾重孝之人,赐女予孝子 ,则是神人相感的结果。 
第 1期                       李世武 :古代乞巧习俗 的宗教现象学阐释                           25 
     《史记 ·天官书》称 :“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 。河鼓大星,上将 ;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 
织女 ,天女孙也。”  可见 ,当时的 占b知识和传说之间是相互表证的。先民对于天庭 中以天帝为首 
的诸神的膜拜 ,是模拟人界秩序进行的。和希腊神话体系相似 ,我国古代 的天神崇拜有一个显著的特 
点:天庭诸神各司其职,管理人间诸事 。牵牛是主管祭祀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