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材料对磁控共溅射Al—Cu—Fe薄膜特性的影响.pdfVIP

基底材料对磁控共溅射Al—Cu—Fe薄膜特性的影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20卷第 lO期 强 激 光 与 粒 子 束 Vo1.20,NO.10 2008年 10月 HIGH POW ER IASER AND PARTICIE BEAM S Oct.,2008 文章编号 : 1001—4322(2008)10—1741—03 基底材料对磁控共溅射 AI—Cu—Fe薄膜特性的影响 周细应 , 薛向融 , 徐 洲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材料工程学 院,上海 201620; 2.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30) 摘 要 : 采用磁控共溅射工艺来制备 AI—Cu—Fe薄膜 ,选用抛光状态的纯 Al、纯 Cu和不 同粗糙度 的不锈 钢基作为基底材料。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薄膜 的表面形貌 ,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分析薄膜的元素含量 ;通过 MTS纳米力学综合测试系统分析薄膜的结合强度和摩擦因数。分析结果表明:不锈钢作为基底材料的薄膜与 基体的结合强度最大,其次为纯铝和纯铜。纯铜基底薄膜 的摩擦因数最大,达到 0.17,其余两种薄膜 的摩擦 因 数均不大于 0.03。而薄膜表面形貌与基底材料 的原始形貌有直接 的联系,基底原始粗糙度越小 ,薄膜 的表面 组织也越细 ;基底原始粗糙度越大 ,薄膜表面形成的晶粒的团聚越 明显 。 关键词 : AI—Cu—Fe薄膜 ; 磁控共溅射 ; 基底材料 ; 表面形貌 ; 结合强度 ; 粗糙度 中图分类号: 0484.4 文献标志码 : A AI—Cu—Fe合金当成分一定时会形成准晶结构 ,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 (如硬度高 、表面能低和摩 擦因数低)Ⅲ而广受关注。通常制备 A1一Cu—Fe薄膜的主要方法有热喷涂㈣和气相沉积 等。磁控溅射是气相 沉积技术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磁控溅射时,利用控制溅射功率和工作气压等参数可获得许多有应用价值的 薄膜Ⅲ 本文采用磁控 Al,cu及Fe三靶共溅射来获得 Al—Cu—Fe薄膜,主要分析不同基底材料对薄膜特性 的 影响,以期对 A1-Cu—Fe薄膜的应用提供参考。 I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1.1 实验材料 磁控溅射时 3个靶分别为纯铝(质量分数≥99.99 )、纯铜 (/-99.99 )、纯铁 (≥99.8O ),直径均为 6Omm,厚度为 3mm。基底材料均为 1.5cm×1.5cm×2.0inot的纯铝薄片、纯铜薄片和不锈钢薄片。 1.2 薄膜制备方法 所有纯铝和纯铜基底材料首先经过从粗砂纸到细砂纸的机械研磨 ,然后进行抛光至镜面状态。不锈钢基 底材料分别为320 砂纸研磨、1000砂纸研磨和抛光3种不同表面粗糙度状态。通过研磨和抛光使其表面平 均粗糙度R 0.03 m。实验采用的基底材料在溅射之前先用 SK1200H型超声波清洗机清洗 15rain,以除 去其表面的油渍汗渍 ;然后置于无水乙醇中超声清洗 10min以除去残留的丙酮,再放置于滤纸上吸干表面残 余液体。磁控共溅射采用 FJI560D2型超高真空磁控溅射镀膜设备进行 ,真空极限气压为 8×10一Pa。三靶 溅射功率分别如下 :P(A1)一120W;P(Cu)一90W;P(Fe)一5OW 。溅射前通人高纯氩气 ,工作气压为 2.0 Pa,共溅射时间为 1h,溅射时通过循环水 (水温低于3O℃)冷却基底材料 。 1.3 组织和性能分析方法 纳米划痕实验采用MTSNanoIndenterXP系统进行,利用 LFM (LateralForceMeasurement)划痕组件 进行划痕测试 。划痕过程 中的水平定位平台以10 m/s速度匀速移动 ,压针为金刚石Berkovichtip,用棱面在 薄膜表面进行刻划;实验环境为室温大气环境 ;摩擦因数是通过划痕实验中的横向力和法向力的比值来计算 。 薄膜的表面形貌特征、厚度及晶粒大小的观察检测采用美国DINanoscopeHIAMultimode型原子力显微 镜 (AFM)。薄膜的形貌和成分别采用 日本电子 (JEOL)公司JSM一6360LV型扫描电镜和 EDAX公司的Fal— con型能谱仪进行分析 。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不同基底材料与薄膜的结合强度和摩擦因数分析 * 收稿 日期 :2008—03—14; 修订 日期:2008—10-13 基金项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