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一次成功的中瑞合作科学考察——中瑞西北科掌考察团.pdfVIP

20世纪一次成功的中瑞合作科学考察——中瑞西北科掌考察团.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一次成功的中瑞合作科学考察 ——中瑞西北科掌考察团+ 罗桂环徐凤先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在20世纪的前期,中国的学术界与瑞典著名地理探险家斯文·赫定之间 有过一次成功的科学考察合作。有关此次合作的情况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不 但亲历此行的袁复礼①和刘衍淮②等在他们的相关文章中有出色的阐述,中国 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邢玉林和国家图书馆的林世田③、中国社会 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李学通④等学者也对相关的情况作了一些研究。其中 包括了合作的形成过程以及许多为世人熟知和称道的成就。笔者认为对此次 合作取得成功的原因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毕竟其中留下了不少耐人寻 味的东西。 一、合作产生的前提 1.作为瑞方的斯文·赫定 1926年10月底,斯文·赫定(A.Sven 莎航空公司的资助下,率领一个由瑞典学者和德国学者组成的考察队来华。 ·本项研究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资助项目(编号:KZcx3-SW-349)。 ①袁复礼:“三十年代中瑞合作的西北考察团”,《中国科技史料》,1983年第3期、第4期,1984 年第1期、第2期、第3期。 ③邢玉林、林世田:“西北科学考察团组建述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3期。 ④李学通:“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组建中的争议”,《中国科技史料》,2004年第2期。 210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 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为开辟德国到北京至上海的航线进行地理和气象方面的 考察,同时也作考古学研究。1927年3月,在即将出发的时候,由于遭到北京 以北大国学门为首的学术界的反对,他没能按原计划率队到中国西北考察。 为了达到原定到中国西北获取学术资料的目的,他不得不适应新的形势,转而 与中国学术界合作。 应该指出,斯文·赫定是一名颇富才华的学者,此前他的探险成就已经在 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成就的取得不但因为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而且也与他善于和各地的上层人物打交道和工作中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密 切相关。此次之所以来华考察,还得从他以前在华的考察工作说起。 疆等地探险有着强烈的兴趣。早在1890年的时候他就设法到过我国新疆的 喀什。随即返回欧洲,到柏林大学师从李希霍芬学习地质。之后,从1894年 开始他又到我国新疆的一些地方考察探险,先后去过在我国有“冰山之父”之 称的慕士塔格峰、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及其东部的罗布泊 荒原,他还进行过青藏高原探险(1906~1909年)。他不但在地理学上有很多 古界扬名。他也因在我国青藏一带卓有成效的考察而获得大量的荣誉,成为 世界上著名的所谓“中亚探险家”。 为了获得更多的有关中亚腹地新疆和青藏高原的地学知识,探查前人没 有考察的地方和进行更为广泛的科学数据收集,斯文·赫定利用自己的名望, 结合德国航空公司的需求,顺利地说服后者为此次的考察提供经费。因此,当 1926年斯文·赫定再次来华时,可以说是一位老谋深算的学者。由于地理考 察取得的巨大成就,他在世界上会晤过许多头面人物和名流,堪称见多识广。 他不但具有科学工作者思虑缜密的素质,也有外交家的干练才华。在当时中 国的社会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按原计划率队赴内蒙古和新疆的企图遭到强烈 反对后,他很快意识到,西方人可以在中国领土上随心所欲地收集、掠夺学术 标本资料的时代已经在逐渐过去。但作为一个不屈不挠的探险家,他当然不 20世纪一次成功的中瑞合作科学考察——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211 会轻易放弃既定目标。事后他写道:“我坚定地、尽我所能地对抗着难以容忍 的中国人,除非在我面前出现的是根本无法逾越的障碍,否则我决不会退 缩。”①为了使自己不辱使命,只有与出面反对他出发的中国学术界合作。在 熟悉中国情况的朋友的帮助下,他知道这需要外交手腕和耐心。因此在与中 国学者打交道的时候,他就能很好地理解中国学者非常顾及的“面子”,适时地 作出可行的让步。因为他深知,“惟一能够帮助我实现目标的只有友谊和容忍 的精神”。 2.中方的合作意愿 合作中的中方学者主要是当时阻止斯文·赫定考察队按照自己意图前往 我国西北考察的以沈兼士②、马衡③和刘半农等北大国学门为首的一批学者。 这些人主要是文史方面的专家,像刘半农等还受过西方学术的训练,对祖国长 期以来所受的侵略和丧权屈辱刻骨铭心,对西方列强在我国的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