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首届全国新型给药技术与中药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北京·清华·2002
中药黄杨木有效成分研究及贴片新剂型开发
梁秉文 邱艳明 陈一平陆瑜
(北京中惠药业有限公司100084,南京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药剂科,210002)
当前中药现代化的呼声很高,如何与国际标准接轨是中药研制开发的热点讨论问题之
一。在人们对“回归大自然,反璞归真”要求下挖掘中医药宝库中之精华,使其为人类健康
服务,就成了广大中医药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需使中药走出国门必须改变黑、大、粗的
原始古老剂型,借助西药控、缓释等先进给药技术,先从剂型改革入手是促使中药现代化的
有效捷径之一。现以天然药物黄杨木为例,对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途径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环维黄杨星D的诞生
黄杨木在明代《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产于江南一带,别名瓜子黄杨、小叶黄杨,是
民间郭氏验方(1969年挖掘)中的君药。此前的中西药典中均无此药的记载。
1.黄杨木化学成分系统预试u1
1973年,我们为全面分析黄杨木所含的化学成分,对黄杨进行了系统预试,据预
试结果:黄杨木中具有生物碱、甾体化合物、酚性成分,可能含有有机酸、氨基酸及糖
类物质等。其中着重对生物碱进行了提取。因为一般生物碱在药理上活性比较大,后续
的研究证明这种推断是正确的。(见附表1)
2.黄杨木生物碱初步临床药理研究
1974年,由皖南医学院等组成的安徽省黄杨碱临床研究协作组用黄杨碱I片剂治
疗冠心病117例(疗程半月~三个月,剂量每日三次,每次o.35~O.7毫克,即l~2
片),结果证明黄杨生物碱I是黄杨木中的有效成分。(见附表2)
3.黄杨药用部位的确定
经初步研究确定了黄杨木中的有效成分为生物碱后,我们又进一步对黄杨木的叶、
粗茎、须根、粗根、细枝部位的生物碱含量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茎含量最高,
须根次之,也可从叶中获取黄杨有效成分。(见附表3)
4.黄杨术中生物碱的分离及结构确定
1974年,我们f3]采用酸度梯度法,将黄杨木中的总生物碱分为强、中、弱三部分。
再对由强碱中分离出的黄杨生物碱I进行精制,得到白色针状结晶,经光谱分析后确认
D一致。此后的研究又陆续分离和确定了黄杨木生物碱
与已知化合物Cyclovirobuxinc
A,21、碱ⅡI——环
II、m、Ⅳ,并确定它们为碱II——环原黄杨碱A(Cycloprotobuxine
原黄杨碱C(CycloprotobuxineC,3)、碱Ⅳ——环维黄杨碱C(CyclovirobuxincC。4)111。1996
年”J,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化学开放研究室又发现了环黄杨酰胺和黄杨木定两个新的黄
杨生物碱。
二、环维黄杨星D的质量标准研究
中西药典中均无中药黄杨木的记载,我们首次拟定了环维黄杨星D的质量标准,介绍
如下:
首届全国新型给药技术与中药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北京·清华·2002
环维黄杨星D,按干燥品计算,含C26I-146N20,不少于99%。
性状:为白色或土黄色粉末状结晶,无臭、味苦。易溶于氯仿,溶于甲醇,略溶于丙酮,
微溶于水。
熔点:熔点(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附录28页)为212~214。C(未校正)。
鉴别:取少量,加5%冰醋酸lml溶解,加碘化铋钾试液即发生棕红色沉淀。
干燥失重:取本品,在120℃干燥3小时,减失重量不得超过0.5%
含量测定:取本品约0.150克,精密称定,加冰醋酸30ml振摇使样品溶解,醋酐lml
加结晶紫指示剂2滴,用N/10高氯液滴定,至溶液呈纯兰色,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校止,
即得(每lml的N/10高氯酸相当于20.12毫克的C26H46N20)。
标准制定说明:由于环维黄杨星D结构中无发光基团,故未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比
较非水滴定法与游离生物碱与酸(盐酸、硫酸、冰醋酸)生成盐的中和法,选取了实验结果
较满意的前者。
此后又发展了很多环维黄杨星D含量测定的方法,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