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风期间长江流域的水汽输送状态及其年际变化.pdfVIP

夏季风期间长江流域的水汽输送状态及其年际变化.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51卷 第 6期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Vo1.51,No.6 2008年 11月 CHINESE JOuRNAI OF GEOPHYSICS Nov.,2008 赵瑞霞,吴 国雄 ,张 宏.夏季风期问长 流域 的水汽输送状态及其年际变化.地球物理学报 ,2008,51(6):1670~1681 ZhaoR X,WuG X,ZhangH.Seasonalcharacteristicandinterannualvariabilityoftheatmospherichydrologicalcycleinthe YangtzeRiverbasinduringthesummerEflonsoonperiod.ChineseJ.Geophys.(inChinese),2008,51(6):1670-- 1681 夏季风期间长江流域的水汽输送状态及其年际变化 赵瑞霞 ,吴国雄 ,张 宏。 1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LASG实验室,北京 100029 3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 中心 ,北京 100081 摘 要 本文利用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 了长江流域夏季风期间的水汽收支和循环 ,着重研究 不 同月 份与水汽收支 的年际变化最著相关的大尺度水汽输送和环流异常.流域范围的西南夏季风水汽输送 以6、7月最为 强烈,经向输送在 5~8月造成流域水汽辐合 ,9 造成辐散 ;纬 向输送在 5~7月造成流域水汽辐散 ,8、9月造成辐 合.研究表明,在不同月份,流域的南北边界处的水汽输送在流域水汽收支的年际变化 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这种变 化与大气环流 的异常密切相关.在夏季风相对较弱月份 (5、8、9月),流域水汽收支的年际变化极大地受到流域南边 界南风水汽输入通道的影响,对应于水汽收入偏丰年,该 3个月 500hPa高空在青藏高原东部都存在显著异常低压 区,而且 ,8、9月在 中南半岛及其以东洋面存在显著异常反气旋环流 ,与 8月西太副高的向西 向南异常伸展 ,以及 9 月副高的西伸较弱和南北范围较宽有关,这些异常环流均造成南边界的大量异常水汽输入.而在夏季风十分强盛 的6、7月,流域北边界南风水汽输 出极大增加 ,成为流域水汽收入年际变化 的关键敏感通道 ,对应于水汽收入偏丰 年,6月 500hPa高空主要受 巾纬度 以黄海和东海为 中心的异常低压系统和气旋性异常环流影响,与该区域副高偏 南、偏弱有关,而 7月则主要受 中高纬 以外兴安岭为中心的异常高压和反气旋性异常环流影响,应该是 由于该区域 大陆高压的频繁生成造成的,它们均造成流域北边界水汽输出的异常减少.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水汽循环 ,夏季风 ,年际变化 ,异常环流 文章编号 0001—5733(2008)06—167012 中图分类号 P426 收稿 日期2007—01—29,2008—09—11收修定稿 Seasonalcharacteristicandinterannualvariabilityoftheatmospherichydrological cyclein theYangtzeRiverbasin duringthesummermonsoonperiod ZHA()Rui—Xia ,W U Guo—Xiong。,ZHANG Hong。 1NationalMeteorologicalCenter,ChinaM eteorological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1,China 2LASG,InstituteofAtmospheric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 3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Centre,ChinaMeteorol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