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医案对温补法治疗消渴的思路探讨.pdfVIP

基于古代医案对温补法治疗消渴的思路探讨.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肌肉,劳伤过度,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最终都可导致脾气伤损。脾主升清,又主运化,运化失常,上不 能升举津液而失于润泽,下不能约束尿液而失于统摄,进而形成多饮多尿之格局,亦是引发消渴的重要原因。 1.3情志失调 关于情志失调引发消渴的病机,最早见于《灵枢·五变》:“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 逆留,(月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瘴”【8J。说明发怒会使气机上逆而蓄积胸中,气 血运行失常而滞留,使皮肤、肌肉充胀,血脉运行受阻,郁积生热,热则伤津耗气,肌肤消瘦而成消渴。在以温补 法为主治疗的消渴医案中,也提到情志失调可以引发消渴,如“自言省试劳心所致”,“仲夏与婢通,因客至,惊 恐,精气大脱”等。强烈的精神刺激不仅能够导致脏腑的功能失常,还可以引起气机的运行乖乱。气化失司,津 液失布,从而导致消渴的发生。 1.4年老体弱 在以温补法为主治疗的消渴医案中,从对患者年龄的描述来看,患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如“年逾四旬”, “夏某之父”,“年过五十”,“年近古稀”,“一老人,冬月口舌生疮作渴”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年四 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 俱出矣”[7】。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正气不足,阳不生阴,精血亏耗,发为消渴。 2治法方药 2。l温补脾阳 在25则以温补法治疗消渴的医案中,有3则采用了温补脾阳的方法。脾阳不足,中气虚寒,阳不化津而精 微不布,气失统摄而小便频多,继而出现El渴多饮等临床表现。宋代医家窦材,清代医家齐秉慧、费承祖等均提 出采用温补脾阳的方法可以治疗消渴。如《二续名医类案》中记载清代齐秉慧以温补脾阳的方法治疗消渴的经 验:“又有一等病渴,惟欲饮冷。但饮水不过--_--El,即厌弃。少顷复渴,其饮水亦如前,第不若消渴者之饮水无 厌也。此证乃是中气虚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于咽喉口舌之间,故上焦一段,欲得水救;若到中焦,以水见 水,正其所恶也。治法,如面红而烦躁者,煎理中汤吞八味丸,二三服而愈。若用他药,必不能济”L9j。 理中汤在《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中治疗霍乱病“寒多不用水者”,是后世公认的治疗脾胃虚寒性疾 病的代表方剂。将该方用于消渴的辨证治疗,其机理在于通过理中汤益气健脾、温中散寒,使中焦运化得力,水 液输布正常,则口渴自然得止。明代医家赵献可在《医贯·消渴论》中云:“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其津液,故 渴”[10I;清代医家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消渴论》中日:“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滓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 者,人但知以凉润之药治渴,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以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故以凉润治渴, 人皆知之;以燥热治渴,人所不知也”【111;清代医家陈修园也认为:“理中汤中有干姜之辛热,而侣山堂谓其上升 水液,此理甚微,非浅学者所能理解”【12l。以上诸家之论,不落俗套,寥寥数语,揭示了温补脾阳法治疗消渴的 机理。见渴不治渴,治其生渴之源也,为医者理当三思。 2.2暖补肾气 在25则以温补法治疗的消渴医案中,有18则采用了暖补肾气的方法,其治疗用药多围绕仲景金匮肾气丸 的思路,阴阳并补,填精化气,以达津液升腾、口白不渴的治疗目的。其中,较有代表性者,如明代医家孙一奎的 一则治验:“一书办,年过五十,糟酒纵欲无惮,忽患下消之症,一日夜小便二十余度,清白而长,味且甜,少顷凝 结如脂,色有油光,治半年不验。腰膝以下软弱,载身不起,饮食减半,神色大瘁。脉之,六部大而无力。书云: 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法当温补下焦,以熟地黄六两为君,鹿角霜、山茱萸各四两,桑螵蛸、鹿角胶、人 参、白茯苓、枸杞子、远志、菟丝子、怀山药各三两为臣,益智仁一两为佐,大附子、桂心各七钱为使,炼蜜为丸,梧 桐子大。每早晚淡盐汤送下七八十丸,不终剂而愈。或日:凡云消者,皆热症也。始公具方,人多议之,今果以 温补成功,此何故哉?予日:病由下元不足,元气升腾于上,故渴而多饮。以饮多,小便亦多也。今大补下元, 使阳气充盛,熏蒸于上,口自不干。譬之釜盖,釜虽有水,若底下无火,则水气不得上升,釜盖干而不润。必釜底 有火,则釜中水气升腾,熏蒸于上,盖才湿润不干也”u引。 可见,就消渴病的病机而言,火热伤阴固然可致消渴,而阳气不足、津液不布亦是引发消渴的重要原因¨引。 其实,采用暖补肾气的方法治疗消渴,早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已经有了相关的记载,如该书《消渴

文档评论(0)

hnlhfd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