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芯片技术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基础研究.pdfVIP

基因芯片技术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基础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 基因芯片技术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基础研究36 王忠髑‘来觳书薹。 荆志伟棚悻觳档。 胡木林锻‘束觳链‘ 周太秀蝴1来烈性‘ 高思 华2王永炎锻。未定夏槛·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 摘要:基因芯片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景,在全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 局灶性脑缺血、脑缺氧预处理及脑缺血治疗中得以应用,本文对5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缺血 性脑损伤中的应用进行回顾,分析基因芯片技术与脑缺血损伤基础研究的优劣点,提出缺血 性脑损伤的研究中应用高通量基因筛选芯片的问题和设想. 关键词基因芯片;缺血性脑损伤;缺氧预处理;基础研究 缺血性脑损伤通常导致神经元死亡或功能障碍,从而引发脑功能障碍。细胞死亡或功能 障碍往往伴随或源自特定基因表达的变化。因此,确定参与缺血性脑损伤过程及损伤后细胞 修复及塑形过程的基因,对损伤机制及基于该损伤机制而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是至关重要 的。基因芯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前沿生物技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理 学和生物技术的观念和效率【lJ。其应用高密度的显微阵列进行大批量的基因筛选,只有巨大 的功能信息处理能力,近年来在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中得以应用,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丰富 信息。 1.基因芯片与全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一定程度上受到两种竞争性基因表达变化的调节,即促进细 胞存活的基因和与延迟细胞死亡相关的基因。许多相关研究揭示了某些特定基因在缺血性脑 损伤中的变化,为阐明其分子机制和治疗方向提供了参考。而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则可以通 过高通量的基因筛选来分析参局脑缺血病理生理过程的基因表达。 Tang等[21用基因芯片比较了低氧性脑缺血、低糖性脑缺血和线栓脑缺血模型鼠,发现其 脑组织中5%一10%的基因在造模后24h内上调。陆掣3】应用结合有374个人类凋亡或凋亡 相关基因的寡核苷酸微阵列,检测鼠全脑缺血15min,再灌注4h至72h海马基因表达的变 化。结果发现表达增加的基因包括参与蛋白质合成的基因、人类遗传性疾病中突变的基因、 凋亡前基因、抗凋亡基因、损伤反应基因、受体、离子通道和酶。例如ALG2、APP、CASP3、 CLU、ERCC3、VEGF等。同时检测到在缺血性神经损伤过程中具有功能调节作用的相关基 因,例如:VEGF及其受体、电压门控性钙通道亚单位和caspase.3及其底物等。表明应用 微阵列技术分析基因表达对于阐明脑缺血时细胞存活与死亡的分子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基因芯片与局灶性脑缺血 局灶性脑缺血病变大小取决于电生理、血流动力学和基因表达变化的于扰程度。缺血半 暗带通常指坏死区以外脑组织的可逆损害区,该区内有益和有害基因表达的变化将决定其向 逆。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基因差异表达的协同调节方式,有助于确定缺血性 cheek 梗死进展过程的分子检查点(molecularpoint),并确定缺血半暗带。Kim等…应用大鼠 大脑中动脉阻塞法(MCAO)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检测缺血侧和对侧基因表达谱的功能分 类,发现在1174种基因中71种表达量发生变化,其中与能量代谢、细胞间连接及信息传递 有关的基因下调,与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明显上调,包括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伍)、 N1】n.77、SCG.II及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介导蛋白(ⅡN口)等。 Keyvani等瞪J贝0应用寡核甘酸微阵列首次同时检测了大鼠MCAO模型缺血侧病变周围、 缺血区及对侧脑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变化。结果发现在缺血区同侧和,或对侧即早基因(EEG), 编码转录因子家族的基因以及编码神经生长和结构蛋白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而表达下调的 基因仅局限于缺血区域,包括编码离子通道、转运蛋白、参与能量代谢途径的介质及细胞内 384 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 转运物质的基因,与Kiln等研究结果相近。 3.基因芯片与缺氧预处理 在致死性缺氧/缺血损伤前数小时或数天给予非损伤性的缺氧应激可以起到保护细胞的 作用,这种现象称为耐受。缺血耐受可以通过多种亚致死量的缺血预处理方

文档评论(0)

cxmckat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