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90· 中国地球物理2011
(8)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华北克拉通太行山构造带形成数值模拟研究
simulationfortheformationandevolution
Numerical study process
tectonicbeltintheNorthChinaCraton
ofthe Mountain
Taihang
刘善琪+李永兵朱伯靖石耀霖
Liu Li Zhu ShiYaolin
Boj
ShanqiYongbing ing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49
太行山造山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新生代前无强烈构造变形,古新世和始新世初不断剧烈抬升,同
时遭受到强烈风化下切剥蚀,第四纪经过几次间歇性快速隆升1100m~1500m。由于其主造山期间所处的
大地构造位置远离板块边界,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内部,普遍认为是陆内造山带。对太行山造山的
机制,存在多种观点,概括下来主要有以下四种:①基于区域伸展体制下盆一山构造耦合关系模式;②由
于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在陆内构造软弱带(如早期缝合带、古克拉通、古断裂活动带等)发生造山作用;
③扭压斜滑断裂一岩浆造山作用;④基于岩石圈拆离一陆内俯冲模式。这四种模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太行山陆内造山的机制问题,但都没有涉及其隆起的驱动力。
华北克拉通研究一直受到地球科学的广泛关注,其演化的可能过程和机制对于深入认识大陆构造运动
的规律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太行山作为华北克拉通内重要的造山带,其动力学机制的研究,对于进一步
认识克拉通的动力学环境、构造运动演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十年来,造山动力学数值模拟取得
了突破性进展,使我们能够模拟不同力场对太行山隆起的影响。本文在大型有限元软件平台ANSYS基础
上,采用有限元方法,综合现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构建华北克拉通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框架,模拟研究地
转效应对华北克拉通太行山隆起的影响。
考虑到太行山的构造演化与华北克拉通的大地构造背景关系、华北克拉通内主要地质构造单元的完整
性,以及构建有限单元模型的工作量,根据前人对华北克拉通范围的限定,把模型构建成近似矩形的框架,
其南、北、西边界分别为秦岭一大别造山带、阴山一燕山造山带和贺兰山一祁连山造山带,东部边界延伸
至朝鲜,太行山及其邻近地区作为软弱带处理。依据本区域地壳和上地幔的实际分层结构,采用ANSYS
的自动网格划分功能对实体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适当进行人工调整,以使整个网格分布均匀、形状合理。
适当增加太行山及其邻近地区的网格密度,确保模拟计算的精确性和稳定性。采用Solidi85三维八节点六
116个节点。李四光先生曾提出地球旋转
面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共划分了286308个三维实体单元,424
派生出高纬度地块向南部运动,如果这一假说成立,则边界条件的设定相对简单。模型的西部和南部边界
处于相对稳定的区域,可以认为其在水平方向上固定;北边接受到来自北部地块的压力;模型的东部为太
平洋板块,其边界条件应考虑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作用。岩石在长期力持续作用下的应力一应变响应
表现为幂律蠕变,故上地壳采用弹性材料,中、下地壳、地幔采用具有非线性蠕变特性的材料。模型上、
中、下及地幔单元的弹性参数(泊松比和杨氏模量)利用前人研究该区获得的上、中、下地壳和地幔上部
P波速度来确定;中、下地壳和地幔各层的蠕变系数B根据华北地区新生代以来热结构特征以及岩石圈内
不同岩石组分的流变学参数计算确定;对模型中的软弱带,适当增加泊松比、减小杨氏模量。
模拟计算了新生代以来该区变形与时间的关系,并与现有的地质、形变资料进行了对比,进一步的研
究将分别模拟四种造山机制下的变形作用,进而评估各机制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1李四光.地质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