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
生命本体的反省与忧虑
一一中国古代惆怅审美范畴研究提纲
黄南南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一、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研究现状与缺
把“惆怅”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范畴加以考察,目前学术界尚未展开,这是一个新的学
术命题。
惆:悲伤,失意。《苟子·礼论》“惆然不喋”,即此意。怅,《史记·日者传》“怅然噤口不
能言”,描述的也是失意,懊恼的情绪。惆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多为因失望、失意而哀伤的
意义。这种人类共有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深沉却委婉、悲凉却淡冶,“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思。
这种忧思,由厚重的人生感悟而起,却又为历史与时代的制约所限,难以排遣,无以名状。叶嘉
莹先生析为:“仿佛如同有所追求,仿佛又如同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一种落空的
感受”,十分精当。
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表现,惆怅,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出现是大量的。仅在对《四库
全书》检索中,全书仅涉及“惆怅”~词的地方有8108个匹配,单独使用“惆”或虬}长”的地
方已数万,加上与此近义的“惝”、“饿”、“惘”、“恨”等词汇的使用,“惆怅意味在中国古代
文学中的出现,更无以数计。但是,对“惆怅”一词做学理性探讨,把“惆怅”上升为具有体
系性、代表性意义的重要风格类型、文学审美范畴的研究成果,至今尚未出现。
从2006年开始,我们关注并开始探讨这一命题。我们认为,“惆怅”,是中国古代文学具有
鲜明民族个性,表现出深刻艺术与文化内涵的一种艺术风格与审美范畴,是一个新的、值得开
拓的学术研究话题。
审美范畴,是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情趣、
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显现及其逻辑分类。中国古代对文学作品审美风格类型及风格特点的
探讨,为时已数千年。
先秦两汉时期,《尚书·尧典》“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无傲”,《左传》中“直”、
“曲”、“迩”、“速”、“哀”、“乐”,《论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礼记》“温柔敦厚”等风
格类型的提出,开启该话题的先河。
第230页
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
魏晋南北朝时,曹丕以“雅、理、实、丽”为风格分类;陆机分文体为十类并有其风格特
点;刘勰《文心雕龙》创立“八体四组”理论,从作品与文体两个方面对文学创作风格类型与
特点,作出精湛评析,把中国古代文学风格、文学审美范畴理论研究推进一个新阶段。此后直
至盛唐,钟嵘“风骨论”以“骨气奇高”为文之上品;鲍照的“初发芙蓉”与“铺锦列绣”之
说;皎然定诗风为“高、逸、气、情、思、闲、达、力、静、远”十格等等,论家辈出,观点
众多,把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范畴的探讨,推向繁荣。
晚唐司空图(--十四诗品》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出现,形成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理论
研究的一个高潮。司空图把诗歌风格分为“雄浑、冲淡、纤裱、高古”等24种类型并加以分析,
推崇体现儒家教化精神的温柔敦厚型的艺术风格。严羽吸纳禅宗超言绝虑的顿悟直觉方法,以
禅喻诗,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审美风格理论研究的新境界。
此后,中国古代学者,诸如朱熹、真德秀、张炎、胡应麟、王夫之、王士祯、刘熙载、陈
廷焯、况周颐等,有从二分法角度,如“阴阳、刚柔”;有从三分法角度,如“神、逸、妙”;
有从四分法的角度,如“意、趣、神、色”;有从十二分法的角度,如郭麟的《词品》、杨夔生
的《续词品》;有从三十六分的角度,如许奉恩的《文品》;甚至有从一百零八分法的角度,如
窦蒙的《语例字格》,对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类型加以探讨。我国古代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
的审美范畴,诸如“文、“气”、“道”、“势”、“象”、“境”、“奇”、“神”、“逸”、“妙”、“味”、
“趣”、“韵”、“清”、“淡”、“和”、“雅”、“雄浑”、“风骨”、“自然”、“豪放”、“含蓄”、“神韵”
等等数以百计的概念加以探讨,研究成果蔚为大观。
20世纪以来,姚永朴《文学研究法》、陈中凡《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
史》、朱自清《诗言志辨》、朱东润《古文论四象述评》、李泽厚《“意境”杂谈》、宗白华《中国
艺术表现的虚与实》、蓝华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