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桃源原型叙事:影像艺术的重要文化原型叙事 金昌庆 【摘要】桃源原型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原型,其内核为人类追寻理想家园的心理机制,其叙事景观是东方
艺术的重要文化原型叙事。其叙事空间和现实空间存在空间并置、空间后置、空间叠加、梦幻空间和多重
空间措置这五种关系。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探讨影像艺术中的桃源原型叙事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关键词:东方艺术桃源原型叙事 空间关系 生命力 桃源原型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原型,其内核为人类追寻理想家园的心理机制。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
我们可以发现桃源原型包含追寻行为这一本能行为模式,同时也是典型的领悟模式,其叙事景观是东方艺
术的重要文化原型叙事,与西方艺术中的天堂叙事、理想国叙事、乌托邦叙事等共同营造着人类的精神家
园。从原型理论角度探寻桃源原型叙事对解读人类的精神生态、反思工业文明、解构消费主义具有重要意
义。 一、桃源原型探源 桃源原型的原型意象要追溯到《桃花源记》诞生以前中国众多文化典籍中。《山海经》记录了许多史
前母系社会遗存的人类“典型情境”,我们从中可以寻觅许多集体无意识的遗存。《山海经·海外西经》描
述了“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1。”这
一空间祥和,自由,没有拘束,食物丰富无忧,人民的欲望都能得到满足,这是人类向往的生命的自由状
态,是“在家”。类似的乐园神话还见于《山海经》对都广之野的描述《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
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东方的
理想国典型模式:风俗淳朴,人民安居乐业,没有战争之忧。 《礼记·礼运》则从国家层面设计一个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
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这个社会里,信用、和睦、互相关爱,盗贼消弭是核心
价值,这与后来桃源原型的“民风淳朴”的蕴含是相通的。 桃源原型和仙话有密切的关系。古中国的先民们基于“不死”的内心需求而不断创造出寻求和仙山生
活状貌的叙事景观,如《山海经》的“不死之国”和庄子在《逍遥游》中所描写的“藐射姑之山”生活情
境。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长老》日:“老而不死日仙。仙,遥也,遥入山也。”“仙”本写作“遥”,可以
说汉代人的观念中,“仙”与山密不可分,深山幽境成为人们得道成仙的理想之地,秦汉时期就不断地创
造寻求海外仙山的故事。。 桃源原型在乐园神话不断地显影叠加的过程中,在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和意识的不断
汇集、碰撞和融合的情境下,经由陶渊明的创造而定影,成为中国乃至东方的重要的文化艺术原型。荣格
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浮士德》除了作为一种象征,还能是什
么呢?我所谓象征,不是一种寓言,其所指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而是一种表现。它所代表的东西尚未认识
1‘9274’佚名.山海经【M】.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
清楚,然而却根深蒂固地存在。这里有某种东西,它活在每一个德国人的灵魂中,而歌德则促成了它的诞
生1。”同理,是《桃花源记》创造了陶渊明,乐园神话桃花源是深深地镌刻在古老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层结
构之中。“诗人的作品以这种方式,迎合了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精神需要。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就比
他个人的命运更具有意义,而不管他本人是否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2。”陶渊明通过这一文本而进行心灵家
园的追寻,代表着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所共有的追寻冲动。 二、东方艺术中的桃源原型叙事景观 桃源原型一经显影定型就成为一个可以交际的文化原型,历代文人艺术家根据这一原型情境赋诗作画,
来体验心灵中的乐园情境,来抵抗现实社会的丑恶与庸常人生的乏味,以期救赎生命。 唐代诗人张旭吟咏着“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
处边。”在野烟迷蒙的远方隐隐现出一架飞桥,带着寻找桃源的文化积淀和生命冲动,来到石矶畔,向渔
船上的渔人问询,淙淙的桃花水日夜流淌,可是通往世外乐园的桃源洞又在清溪哪一边呢?而秦观的《点
绛唇》一词“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问住。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
红如雨,不记来时路”,则描写了山花烂漫的桃源世界,山重水复,乐园通往外面世界的道路己不记得,
诗人只有沉醉在这无数山峦、红花绽放的诗境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