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学兴起对行书审美和技法发展的深远影响.docVIP

碑学兴起对行书审美和技法发展的深远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碑学兴起对行书审美和技法发展的深远影响   清代碑学兴起引发了书法审美和技法的革命,书画家们吸收了金石研究成果的营养,为各种书体注入了新的理念,大大丰富了书法的形式构成元素,拓宽了书法发展的空间。本文专就行书这个领域的变革进行研究,通过对碑学审美以及为行书创作带来的新元素进行整理缕析,以便达到窥探碑派行书对于当今书法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行书 碑学审美 新元素 深远影响   引言   篆隶字体因缺少实用价值而式微后,“行书”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并形成了以二王书风为主的“帖学”书风,竟然统治了书坛近千年,以至于其它的书法艺术风格与面目无法得以展示与发挥,最终固守成规、缺少创新的帖学书风在清朝走向衰微。   第一章 清代碑学兴起对书法审美观念的影响与改变   由明入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反而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复兴。另外,随着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兴起,艺术创作上的主体意识也逐渐觉醒并日益增强。显示自我,崇尚天性,成为此时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新的美感也被发掘出来。   第一节 傅山“四宁四勿”审美观的提出   傅山是清初著名学者,作为明朝遗民,隐居不仕,从文化艺术中去维护汉民族的自尊和优越感。“傅山先生长于金石遗文之学,每与余语,穷日继夜,不少衰止。”他在书法审美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即对后人有深远影响的“四宁四勿”: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这是对晋唐以来重风韵流美、温文典雅的帖学传统审美观念的挑战,在书法美学上作出了重大开拓。   第二节 求新尚奇书风的冲击   清代前期书坛有一批和傅山一样的遗民书家,他们有的不愿与清政府合作,隐居山野,在书画中寄托怀抱,如朱耷等人;有的则无奈入朝却又无法释怀降臣的身份,也将自己的抑郁宣泄于书法创作中,如王铎等人。这些书法家因其人格上的个性与叛逆而在作品中表现出或古拙或奇险等不同面目。   清代中期,扬州八怪的崛起,求新尚奇的艺术思潮又突显于世。高凤翰右手病废而被迫左手作书,但却从中发现一种奇崛的理想境界:“殊大有味,其生拗涩拙,非右手所及……金农性情孤傲,疏狂不羁,经常以“游戏通神,自我作古”,“不师宋元而似宋元,无一笔与今人同”一类的语句自我表白,其面目奇特的“漆书”,则表达出他在艺术上的独特视角与孤心独诣的创新。   而郑燮对书法的理解突破了其实用功效。他将隶、楷、篆、行等体杂糅在一起,追求“矜奇异”、“不同人”的目标,形成了奇异面目的“六分书”,以此表明自己的审美立场与对古人精神的理解。   这股求新尚奇的浪潮对书法审美意识是一次冲击。   第三 节碑学理论推进碑学书法审美观的形成   1.阮元“二论”确立碑派审美地位   清中期,阮元《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首次将书法分为北碑、南帖两大流派:   “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   北朝“族望质朴,不尚风流,守旧法,罕肯通变”。   阮元的“二论”确立了北碑与南帖并重的地位,肯定甚至提倡北碑的审美取向:“拘谨拙陋━方严遒劲━方正劲挺━质朴━隶古遗法”……   2.包世臣、康有为使碑学审美观念深入人心   包世臣继阮元后进一步推崇北碑,在其《历下笔谭》中,运用了很多新的审美语言,表现了他新的审美理念:“极意波发,力求跌宕”,“萧散骏逸”,“有云鹤海鸥之态……具龙威虎震之规……”,“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发展了包世臣的尊碑理论,他推崇魏碑,认为魏碑出于民间“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还总结了南北碑所具有的“十美”,表达其重视骨力气势、追求雄强酣畅的书法审美取向。   经过清初书法风格的叛逆,经过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书法理论家的大力提倡,学碑之风大盛,“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   3.碑学对书法审美观念的改变   第一,碑学审美的“平民思想”和“自由意识”。   亡国后的汉族士人的不投合官方书风,具有自由意识的平民书法道路,从“荒野穷郊”、“汉瓦秦砖”、“穷乡儿女造像”中去寻求多姿多彩的风格体貌,大大丰富了书法创作的面貌,打破了书法千年来单调的审美格局。   第二,碑学“书存金石气”的创造性审美观念。   碑拓中风化斑驳后产生的残缺之美给文字带来了古朴苍茫、粗犷奔放、雄强生动的审美意象,使线条更具内涵、富有变化。其凛然正气与阳刚之气的深刻感受,一反帖学书法线条柔弱秀媚的结构规范。碑拓黑白反差带来更加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对书法的空间布局、计白当黑的结构理论具有划时代的启迪意义。   第二章 碑学兴起给行书创作带来新的元素   第一节 拓展了行书的字法   本来行书是一种笔画更加简便、连绵的“趋急赴速”的实用书体,而在对书法艺术性产生了自觉意识的清代行书中,在用字上开始不避繁琐,为了字的结构更加参差错落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