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娃与张仃六十年的沧桑与真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灰娃与张仃六十年的沧桑与真情   灰娃,原名理昭,1927年出生于陕西临潼,十二岁去延安参加革命。1961年被分配到“北京编辑社”做文字翻译,后因病提前离休至今。晚年诗情迸发,被誉为“具有高度独创性”的诗人。2000年其诗集获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十周年纪念之“专家提名奖”。代表作品为诗集《山鬼故家》。   张仃,1917年出生于辽宁省北镇县,曾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壁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黄宾虹研究会会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院长,《1949-1989中国美术年鉴》顾问等职务,集漫画、新年画、现代装饰画、国画、壁画和工艺美术设计于一身的艺术大家。参与创意、设计了国徽、国庆十周年纪念邮票和首都机场壁画等。2010年2月21日离世,享年九十四岁。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西安开始遭遇轰炸。十二岁的灰娃,懵懵懂懂地在表姐的安排下到了延安。灰娃本名叫赵翠娥,但在去延安的路上,大家都叫她小鬼。这个小名是很形象的,长期的营养不良,令她的外表看起来就像一个八九岁的女童。   到了延安,不知道怎么的,大家都又改口叫她“灰娃”。后来她的本名叫什么,几乎就没人知道了。山西、陕西一带,习惯称男孩、女孩“娃儿”。而“灰”字,根据灰娃后来的理解,是指人的命运很惨淡。当一个小孩子心里觉得很苦的时候,被人这么叫着就会感觉到一种心疼的意味。于是,她也就接受了这个名字,并一直用了下去。至于“理昭”这个名字,是部队的人开玩笑,让她摸字摸出来的,她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还是更喜欢叫“灰娃”。   灰娃来到延安后,被分配到延安青年剧院儿童艺术学园。她就是这个时候认识张仃的。多年以后,他们成了一对诗情画意的艺坛伉俪,留下了一段人间佳话。   相逢在延安,这些人中最喜欢他   灰娃与张仃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41年。那时张仃到延安已有三年,在鲁艺任教,同时被聘为儿童艺术学园的艺术导师。而灰娃则是儿童艺术学园里的一个小演员。灰娃要比张仃小整整十岁,当时还是个孩子。   延安的孩子很少,而艺术家往往又都具有童心,所以灰娃和张仃结识之后,甚是投缘。后来,张仃因为和蔡若虹等人合不来,一生气,辞掉鲁艺的工作,去了丁玲的“文抗”。   灰娃没有演出的时候,张仃他们就会到后台看她跳“丁玲舞”“抗战舞”。这里的“张仃他们”指的是张仃、塞克和杜矢甲三个志趣相投的“文艺男青年”。他们仨还喜欢带着灰娃一起去唱歌。兴致高昂的时候,哪怕是半夜三更也会高歌一曲《黄河颂》《延安颂》或者《夜半歌声》。   当时,三人之中,唯独张仃给灰娃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据灰娃回忆,张仃刚奔赴延安的时候,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就兴奋地倒在地上打了个滚,仿佛是向解放区致敬的一种行为艺术,这也是他对自己革命理想的一种尊重。虽然当时灰娃还是个小女娃,但她心里头很明白,张仃先生画的漫画都是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与反抗,他是很革命的。   在学习之余,灰娃经常在张仃设计的作家俱乐部里唱歌、演童话剧。张仃是延安有名的“小资”,他来自上海,穿长筒靴,头发留得像普希金,即使在荒山野岭,也时刻想着制造“文化氛围”。他还发动其他文艺青年,把山坡上的一间大房子改造成了“作家俱乐部”,里面有“沙发”(一组铺着牛毛毡的矮板凳),有“吧台”(一个简易的木台子),甚至还有“壁灯”(用农民筛面的罗做的)。作家俱乐部的徽标也是张仃亲自设计的。   灰娃回忆说,“作家俱乐部里,大家唱歌、跳舞、朗诵诗。张仃唱歌的作风朴素、大方,十分自得其乐……”灰娃每每想起当时的场景,总是无限向往。   灰娃后来曾不止一次地对延安的那段生活经历表示怀念。她说:“我感觉生活完全变了气象。这里人与人之间坦诚、阳光、纯洁,这里气氛活跃,一大群年轻人怀抱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相聚在这里。虽然物质生活很艰苦,但是大家都很快乐。”   令她快乐的源泉正是在延安认识的这些前辈和朋友。灰娃回忆说:“我喜欢延安,更喜欢我接触到的这些人,他们都是有理想、有文化修养的人,他们真是中华民族的精英。”可见,张仃等人对她的影响其实很早就开始了。这是一个关于理想、革命和自由的积极印象。虽然,这块“圣地”后来也发生了一些不那么唯美的事件。   张仃夫妇一直在保护她,鼓励她   整风运动前,“文抗”解散,张仃被分到灰娃所在的青年艺术剧院,专搞美术设计。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很苦闷的灰娃经常会找一些老同志说说聊聊。   灰娃的第一个丈夫叫武肇峰,是新四旅的作战参谋,后来在抗美援朝时牺牲了。接着,灰娃遭遇了一场旷日持久、几乎夺走她生命的大病。然后是将她置于极度危险边缘的精神分裂。后来,敬如师长的第二任丈夫白天又撒手人寰。白天是灰娃在编译社时期认识的,过去是国民党的高级指挥官,两人相处时间不长,感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