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收藏界的“犹太”商人 豪气干云的云海阁主人
如果说,要为普通收藏爱好者树立一座学习的标杆,很遗憾,无论是世界首富斯利姆还是“二富”盖茨、甚至很多顶级收藏家都无法享受这份殊荣,他们的藏品精且真,但收藏已经变成他们发迹以后感受人生美好的一种方式,因此他们的收藏只能如星辰般令我们远远仰望,正如他们的财富于我们只能以冰冷的数字记录。但有一类人,他们一辈子跟古董打交道,也伴随着古董数量的增加积累了不少财富,他们不介意别人称自己为商人,甚至自诩为“中国的犹太人”,他们有自己的理论:“世上没有永远的收藏家,与其以后被送走、被骗走,让人在真真假假中议论不休,不如拿出来卖掉来得心里舒服。”从最初只身仅携带24美元,到第一个参加拍卖会的中国人,至今拥有亿元藏品, “云海阁”主人张宗宪的收藏经,值得古董爱好者学习借鉴。
作为一个中国人,他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不遗余力地收藏中国瓷器和中国字画,在世界文物收藏圈内受到普遍敬重。他是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公司在香港拓展市场的主要推动者。由他创造的天价拍品不胜枚举,从事艺术品经营和收藏多年,张宗宪在聊及个人收藏经验时坦言:收藏的学问非常深奥,需要将各方的经历与自己的爱好都结合一起。“这不是有钱或者了解就有用,方方面面都要有条件”。
他表示:“收藏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寄托,我一辈子没有糊涂过,没做过假货。无论做生意、做人,货真价实信誉是第一位的。”
从纨绔子弟到“犹太”商人
今年84岁的张宗宪祖籍苏州,1928年生,是家里的三子。其祖父张揖如为江南竹刻名家。父亲张仲英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气的古董商,在外滩开设“聚珍斋”,专门经营古玩。张氏兄妹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刻骨铭心。少年的张宗宪是个“当仁不让”纨绔子弟、旧上海的十里洋场的风流公子、败光过家里给他开百货商店的钱、开剧院,拍电影,做服装,他自己也笑,“做过很多,没一样做得好的”。1948年,他不顾家人反对,只身一人到香港谋生,那时他身上只有24美元。再回顾这段创业史,张宗宪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他从夹克内兜里掏出一只钢笔放在桌上,说这就是自己初到香港时候的样子,用他那带着苏州口音的谐音,钢笔念出来就是“港瘪”,他笑着解释,“既然到了香港,那就是香港的‘小瘪三’了”。起初混迹于香港的摩罗街,做的是服装生意,每天吃最简单的饭,两顿一块钱。
上世纪40年代末期中国内地的时局变换,随之而来的变化,就是香港地区成为中国文物流通的重要场所。张宗宪在1951年开设自己的第一个古董店“永元行”,关于本钱,流传有一个显示他胆识的故事,说是他向北方商人梁雪庄借了10两金子,梁雪庄人称三爷,向来不借钱给人,或者以金子为计算单位,不管时局和金价如何,都按金价还清。当时的10两金子约合2700港币,拿到钱的张宪宗立刻与在上海外贸工艺品公司工作的父亲接上线,汇去港币3000元,买来一批旧工艺品。这批货旗开得胜,很快就卖出去80%,收款1万港元,还清了梁三爷的借款。这也被认为是张宗宪在香港时来运转的开始。以后又陆续开了几家首饰店和古董店,但是首饰店遭偷窃抢劫,损失高达6000万港币,因此而放弃。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内地的“文革”运动对香港地区也有所波及,他开始接受一些朋友的委托,跑到欧洲收货,跟犹太人打交道,发现了中国文物的行情差价,也意识到了作为国际通行的文物流通平台――拍卖场的价值。那时候国际拍卖场里还看不到中国人,张宗宪认为“一方面是语言问题,另一方面是还没有意识到行情,中国拍品的价格在英国和欧洲很多国家都还没有起来”。张宗宪会感叹那些犹太人的精明,然后戏谑地说自己就是“中国的犹太人”。
第一次踏入拍卖场是1968年,伦敦的某一场拍卖会,不过只是看客,“连举牌的资格都没有”,英语糟糕到“He与She不分”,会把“我请你吃饭”说成“I please you eat rice”。他记得那一场的中国拍品最贵的也只有800英镑,其余的也就几十英镑,不过现在这些东西都价值几千万了。这种买卖方式让张宗宪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开始频繁出入欧洲国际拍卖场,都是“单枪匹马”闯天下。
张宗宪的资金在拍卖场和自己的古董行之间保持了畅通,并不断增殖,所以也让他很有底气地描述自己的古董生意经――“首先要看得懂,然后还要买得起,买得起还要卖得掉,卖不掉还要摆得起”。在张宗宪看来,要玩古董就必须要实打实地买,这是入门的“学费”,他自己这么多年也是交过学费的,至于买卖之间的升值,凭的就是眼力了。在卖方面,张宗宪骄傲于自己的“货真价实”,明码实价开价,不管价码多高,东西是实实在在的,买卖是双方间的愿打愿挨,“绝对不会用假货坑人”。他也有不会轻易出手的东西,身边的朋友说,那必是“毫无瑕疵的‘全美’精品才能入得了他的法眼”,张宗宪则说自己各种品类都有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