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派东北大鼓和宋修仁、陈青远.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画城派东北大鼓与宋修{一、陈青远 西城派东北大鼓与宋修仁、陈青远 敬彪 千百年来,锦州地区商贾云集,流民往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化交流、民俗民间艺 术滋长发育的最佳舞台。伴随着历代拓边的军士,因荒旱、战乱而闯关东的关内移民和奔波于 商路商贩们的是无边的寂寞和苦难。能够在这漫漫长路上的驿站里,慰藉这些孤苦心灵的,只 有轻装简行和这些流民同样命运的曲艺艺人。在他们声情并茂的表演中,古代英雄忠贞报国的 神勇侠义,使这些军士、商贩得到激励和前行的目标。辽西人尊重这些慰藉他们心灵,指引他 们前行的鼓书艺人,称他们为先生。这就为曲艺中的东北大鼓这一我国北方重要的说唱艺术在 锦州乃至辽西借地生根并形成西城派流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 西城派东北大鼓,继承并发展了东北大鼓的艺术精华。在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 在近半个多世纪里,是锦州人最熟悉、最亲近,也是最为自豪的乡土艺术之一。这份几近消亡 的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国家的重视和锦州文化部门的辛勤努力,经过深入挖掘、抢救,已于 2007年成功申报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北大鼓是广泛流传于东北三省及京、津、冀、蒙、豫等地区的一种鼓曲艺术。亦叫大鼓 书、鼓词、大鼓词。它与南方的弹词都是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主。是与唐代变文、宋代陶真、 明代词话等一脉相承的。明代的词话就类似今天的鼓词与弹词。 《东北俗文化史》147页中写道“鼓词”~词,最早见于明末贾凫西的《木板道人鼓词》。 近代大鼓,起源于清代,广泛流传于北方诸省(南方少数地区也有),由于各地的方言、语音不 同,唱腔不同,在大鼓的前面多冠以地名,如东北大鼓、山东大鼓、安徽大鼓、湖北大鼓等等。 清末,东北地区大鼓已广泛流传。 《陪都纪略》中有“讲通套,说的妙。大鼓书,梅花 调。漫西城,拔高帽……”等语。其中“漫西城”即为东北大鼓曲牌之一,也叫慢西城。它是 以沈阳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沈阳清末曾设奉天府,故称奉天大鼓、奉调大鼓、奉派大鼓、及辽 宁大鼓,今通称东北大鼓。初期多演子弟书篇目和单弦踏板,人们称其为“清音子弟班”、 “弦子书”,先产生于农村,后流入城市,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渊源传说有三:一为生于民间,由农村流入城市,经多年讲古唱今演义而成;二为河北灾 民将本地大鼓带到东北与当地语言、风俗、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三为乾隆48年(1784)弦子书 艺人黄辅臣等从北京到奉天与东北民歌等结合而成。当时为演员自操板弦边弹边唱,脚下则踏 板击节伴奏。有女演员后,改为唱者操鼓击板,弦师伴奏。 黄辅臣等收徒广众,分支后则有梅、清、胡、赵、四大门户。他们各按师承收徒排辈,一 辈一个字,序列分明,规矩严明。 梅家门的辈数为:隆、兴、成、奎、玉、山、河、江、海、湖十个字,其后,又有分支: 87 第i骗中嘲曲艺高峰(柯桥)沦坛 敬、喜、卢、和、贵等字。 清家门的辈字为:士、尚、林、德、鑫、广、修、正、仁、义等十个字。 胡家门(又说为屠家)的辈字为:万、亮、明、君、文、青、印、喜、寿、长十个字。 赵家门辈字不详。 鼎盛期,辽宁则分奉调、南城调、西城调三大流派。传到吉、黑省后,则有江北调。据弦 师黎百发讲除以上四大调外还有吉林的双城调,朝阳的朝阳调,盲人中流传的盲人调,均风格 独具,各有千秋。 据考,清康熙时期,子弟书就传入北镇,嘉庆、道光年间锦州地区即有了著名子弟书作家 韩小窗、二凌居士邸文裕等。地处要冲的锦州是关内外流动艺人的“中转站”,有“雁过拔 毛,艺过留声”之名。清末民初,外地书曲艺人范长春、郭子香曾流入北镇唱过子弟书,鼓书 名家也云集锦州争先献艺,各显芳华。使锦州有了一批卓有成效的东北大鼓艺人群。如:鼓书 三代同芳的顾德然及其徒刘心诚(刘子忠)、徒孙韩朝仲(黎百发之师);锦州的梅家门的五 代传人吴鑫九、六代传人陈玉和、赵广生(宋修仁师)、崔广顺和梁福吉、范心斋等,西城调 亦立派成型。 民国伪满期间,锦州云集宋修仁、赵广生、赵凤霞、黎百发、胡大嚷、杨春圃、刘金山等 名家,纷纷流动,献艺锦城。五十年代,陈仲山、陈青远父子从江北来到锦州,使西城派大鼓 增添了新的活力。 陈俏帅,宋风雅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