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形而上——道统、道德、教育之精神哲学.pdfVIP

道德教育的形而上——道统、道德、教育之精神哲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德教育的形而上——道统、道德、教育之精神哲学.pdf

教育文化论坛 2011年1期 道德教育的形而上 道统、道德、教育之精神哲学 毕世 响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道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道德精神 ,也是教育的形05_k.,它支撑着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传统道统在于 “一 贯思想”和 “道之传承”,近代以来的道统则在于社会演义。道统从过去 “人适应社会”、“人则天”的典范演义为近代 以来 “社会改造人”、“人改造社会”、“天则人”的典范。古代传统的仁义道德精神和西方的民主观念成为道统的 内 涵,也是教育的规定性,“人民”是近代 以来积淀出来的道统,教育在根本上是人民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根本道德。近 代 以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改造的关系,这个改造是教育实践,本质是启蒙与救亡运动,知识分子的民众情 怀则是其根本道德精神 。 关键词: 道统;道德;道德精神;教育精神;道德教育;人 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 2011 01—0009—07 夜晚没有月亮星星一样的末 日惶恐。①。原来,不可 道统:从君与师到人与民 一 Et无此君。 过去所理解的道统意识,大体有三个方面的涵 中国社会过去已经充分地享受了教育精神,那 义:1、上承夏商周三代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 是以社会道统为根本的精神,教育精神概括起来就 公,中启孑L子、孟子、子思,下达宋 明道学家 即理学 是 《尚书 ·泰誓》所谓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家 朱熹、张载、二程、陆九渊、周敦颐、邵雍、王阳明 中国人最崇 尚道统,离经叛道被 目为异类 ,教育在于 的儒家 “圣学”思想;2、儒家 自孑L子 以来 的一贯思 守成精神——守住道统。中国的教育精神一直就是 想。3、概指道之传承的泛称。每个学派皆有其道统 社会精神,历史精神,文化精神,道德精神,绝不是当 思想,演义成全社会共同的道德精神以后,成为社会 下学校教育所玩弄的考试升学的意思。中国教育的 道统,所以,道统不必拘泥于一家一派。如后来演义 原型是道德教育,并不在教育以外再租赁一个道德 的儒家思想,既杂糅了先秦诸子,又杂糅了外来的佛 或者道德教育。当特别说道德教育的时候,大概有 家,宋明理学家就是 以佛家为心法的;民国形成的新 两个意思,一是强调教育的道德精神,另外,要么是 儒家,汲取了西方的某些社会概念,先秦儒家思想以 教育 自身把它的道德精神搁置 了起来,要么是道德 人为核心,没有多少社会结构的思想。被称为 “最 后的儒家”的梁漱溟先生,终身致力于社会改造,以 精神被人为地搁置起来 了,教育的道德精神并没有 社会结构为建设 ,隆起了以教育精神为贯穿的 “乡 丢失,只相当于教育的道德精神违和,不便出来议 村建设运动”。把乡村建设为学校的意思——村校 事。君王临朝不临朝,臣民都要过 日子,人们忽然发 现,没有君王的聒噪,耳根子也清净。只是时间长 ①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 了,倒有些六神无主的烦躁,渐次像 白天没有太阳、 心中”。 收稿 日期:2010—11—10 作者简介:毕世响 1963一 ,男,江苏沛县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教育学NN~-N4tI:头人,德育首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教育文化论坛 2011年 第 1簸 和乡校,学者容易联想到 《左传》“子产不毁 乡 是狭义。[] 校”——学校精神在于教化社会和议政,地方长老 可以把民主理解为人类的道统。西方民主观念 为道德领袖,乡人聚会议事于学校。可以把梁先生 来 自于遥远东方古希腊,经过欧洲思想家,特别是法 的 “乡村建设运动”理解为新儒家 “社会改造人”的 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如卢梭等人的演义,积淀出具有 思想,那是对传统儒家 “人适应社会”思想的现代演 人类典范意义的法国大革命,颁布了 《人权和公民 义。新儒家和民国其他知识分子,在时代精神上完 权宣言》 即 《人权宣言》 ,确立了 “主权在民”的民 成了道统的历史转型——从传统形而上的 “道”,流 主思想;中国本没有 “民主”观念 ,是 “民本”思想 , 转为世间的 “人”。民国的教育运动以社会改造人 《尚书 ·五子之歌》谓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与人改造社会,新 中国的教育以运动强化着这个精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晏阳初先生的教育思想,就 神。 是基于此 ,《孟子 ·尽心章》亦谓 “民为贵,社稷次 由一家之学,演义为全社会之共同道德精神,使 之,君为轻”。中国的民主思想是中国传统的民本 道统周流宇宙,包荒八极,大化流通,贯通历史,支撑 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 的混合实践过程。 “democra— 着民族 的精神世界。如果说,过去的道统着重于 cy”, 即 “

文档评论(0)

kfigrmn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