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典型东北冷涡暴雨B中尺度系统环境特征结构分析.pdfVIP

一次典型东北冷涡暴雨B中尺度系统环境特征结构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次典型东北冷涡暴雨B中尺度系统的环境特征结构分析+ 钟水新王东海 r卜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0008】 摘 要:利用NcEP实时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6年7月一次东北冷涡强降水过程的环流特征 和影响系统,讨论了火尺度背景下中尺度对流(Mcss)活动及降水形成的物理条件,尤其怒B中尺度对流 系统的冷涡环境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中尺度对流雨团是这次致洪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活跃的对 流在冷涡和相应的锋面作用下,不断地组织并形成一些中尺度对流雨带,至少有5个B中尺度雨团在东北 地区发生发展,它们的生命期较短。(2)在冷涡发展阶段,在东北偏南地区对流层存在上部副热带西风急流 维持,且向南倾斜,北侧为与低槽伴随发展南下的极锋急流,急流都环绕着低压中心,呈闭合形式。 (3) 在冷涡的发展成熟阶段,低榜发展最深,冷涡在东北地区形成,冷中心…’直从对流层中一}二层300hPa伸展到 对流层中下层,为深厚的冷性涡旋。冷涡两侧有强水平温度梯度。 (4)冷涡发展阶段对流层巾下层存在一 个假栩当位温密集带,水汽输送大值带与离假相当位温舌基本对应,为不稳定层。(5)冷涡形成后,锋生区 可延伸至对流层中上层300hPa,300hPa以上为锋消区。东北地区从低层到高层均为较深厚的冷平流控制, Ⅲ东北以北地区从低胺到商层均为较深厚的暖平流控制,冷暖平流的配茂使得冷涡迅速减弱。 关键词:东北冷涡 巾尺度对流系统高空急流锋面 1 引言 我国东北地区处于大兴安岭东侧,高空急流的北面,独特的地形、锋区急流的动力和 热力作用使得东北地区上空经常出现冷性涡旋,东北冷涡~年四季都可出现,存在明显的季 节变化,集中在夏季,和东北阻塞高压的时间分布同步,常给东北地区夏季带来低温多雨的 天气,甚至带来洪涝灾害。冷涡是影Ⅱ向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之…,它是大尺度环流 形势在东北地区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冷涡的形成、滞留和填塞对大气环流又起蓿重要的反馈 作用,是东业重要的天气系统。 过去对东北冷涡暴雨的研究多集中在东北冷涡的时空分布特征、环流季节变化及天气 气候特征等诊断分卡斤【卜51。白人海等16J在1995年6月23~25日组织东北区三省一市全部 地面观测站和探空站对东北冷涡进行了一次加密观测,并对其进行了中尺度分析,取得了一 批成果。然而上述结果对于更深入了解我国东北暴雨的fj中尺度系统的结构特点仍然是不够 的。近些年即便有了卫星、雷达等遥感资料,对东北冷涡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研究也基本限 于简单的天气分析,几乎没有涉及到其形成的热力动力过程。为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启 动了“我国东北强降水天气系统的动力过程和预测方法的研究”重点项目。开展进…步深入 研究,本文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之~。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对东北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进行了研究17—0I,分析了东北地区暴雨中尺 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大尺度和中尺度动力和热力条件。郑秀雅【ll】指出东北冷涡形成的天 气过程一般有两种情况:西风槽切断形成冷涡、华北气旋北一}:与东北低压合并,高空槽不断 加深形成冷涡。陈受钧【12J运用Hoskins(1978)Q矢爨分析研究了夏季我国东北冷涡的叶t尺度 对流系统,表明Q矢量即使对较弱的斜压强迫也能较好的表现出来,结合稳定性、湿度、 低层风扩散区的分析,可以为区域短期预报提供较大的帮助。 +基金项目:l鞫家自然科学基余重点项目“我国东北强降水天气系统的动力过程和预测方法的研究”(编 号 从以往的不少暴雨个例中可以看出,高空急流对我国东北地区甚至全幽的强降水都有及 其重要的作用。UccellIli【l3J揭示了高低空急流耦合的动力机制及在强对流天气发展中的作用。 指出:高空急流出口区由于质量和动量调整,产生变压风辐合激发垂直于急流轴的横向反环 流,急流出口区左侧上升,右侧下沉,导致出口区低层西南风急流的形成。斯公望【l刮指出, 高空急流入口区高空辐散同样可以导致对流层下部低空急流发展。高守亭、孙淑清【l引,俞 樟孝【l刨等也从高低空耦合的角度进行了研究,都认为高空辐散引起上下层质量调整,形成 变压风叠加在低空气流上,形成低空急流。 可以看出,以往在对东北冷涡暴雨的动力热力的诊断分析工作比较多,对东北冷涡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对冷涡系统本身其结构及冷涡卜1{::I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 的研究涉及更少。有关高低空急流配置对我国东北冷涡强降水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为了更 加详细了解冷涡强降水天气系统的结构及其发生、

文档评论(0)

hy2359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