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略论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儒家互惠原则
——以解纷机制为中心的考察
易江波
以模糊的道德说教代替清晰的权利义务界分,以至于“和稀
泥”、“各打五十大板”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一
般特征,这是在现代知识界影响甚巨的论断。“大弯人家转,小弯
自己转。”俗语是乡土与市井生活经验的结晶,其间可见调解的价
值。尽管有前述贬抑调解的学术话语,作为古老的解纷机制,调解
仍然在现代日常生活中频繁运用着。
“和谐”的取向,不足以证明调解在诸多解纷机制中的自身价
值。本文拟从阐释儒家互惠原则出发,论证儒家互惠原则蕴涵着一
种注重当事人长远利益及双方个体利益均衡的合作机制,它是中国
传统调解过程的主轴与中心,它的落实状况,关系到调解的成败与
优劣,而其现代价值亦有待人们正确认识。
一、儒家互惠原则的概貌
互惠原则是对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相互依存现象的概括、提炼和
升华。“物种闯的‘互惠主义’和‘共生7关系是菲常复杂的范
畴,是一个很大的实践范围。”①从语源上看,“互惠”是reciproci—
ty的通常汉译,该词还可译为“相互性”、“相互依存”、“互酬”、
“报偿”、“回报”等,其中“相互性”的译法揭示了最核心层的
含义,而”互惠”的译法传播最广。互惠与正义相联系。“即使是
①【英]狄更斯:‘社会达尔文主义:将进化思想和社会理论联系起来),涂骏
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227
那些强调权利来自自然的人也得承认,正义在于一种相互性。”①
人类学的互惠研究已积累经年。如马林诺斯基、莫斯、波拉尼、萨
林斯等人的经典理论。人类学范畴的互惠原则指“建立在给予、
接受、回报这三重义务基础上的两集团之间、两个人或个人与集团
之间的相互扶助关系,其特征是不借助于现代社会中的金钱作为交
换媒介”;“图愚瓦称这种‘给予一回报’的互惠原则为人类公平
感的基础,是‘所有法律的社会心理基础’。”②
的回应。史学家杨联隧先生受人类学的启发,将reciprocity与汉字
“报”相关联,提出了“报”是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的观
点。③他未将reciprocity译为“互惠”,而是称为“交互报偿”。
华夏先民对报偿法则的理解是多角度、弥散型的,儒家互惠原
则仅为样态之一。由传统“报”观念大体可见中国本土互惠原则
的具体形态。在一些儒家经典中,可发现儒家互惠原则的面貌、内
涵,借以理解儒家理想社会的生成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应具有
的相互性。梳理四书五经中代表性、典型化的“报”观念,是认
识儒家互惠原则内容与特征的一个途径(见图一)。
①[美]列奥·斯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版。第107页。
②黄乎、罗红光、许宝强主编:‘当代两方社会学人类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3年版,第6I页。
③杨联陵:(报:中国社会荚系的一个基础),载刘纫尼等译:中国思想与制度
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年版,第350页。
228
图一
体现儒家互惠原则的
出 处 古典解释 适用领域
含报观念的经典文旬
报者,复也,往来之谓
也。(戴震注)
投我以木瓜,报
《诗·卫风 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
之以琼琚。匪报 日用
·木瓜》 以重实,而犹未足以为
也。永以为好也。
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
而不忘耳。(朱熹注)
为德而人法之,犹投桃
投我以桃,报之 《诗·大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