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概论(第二版)电子教案第章生物技术.ppt

科学技术概论(第二版)电子教案第章生物技术.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学技术概论(第二版)电子教案第章生物技术.ppt

第十三章 生物技术 §13.2 酶工程与发酵工程 §13.3 细胞工程 §13.4 基因工程 §13.5 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 * §13.1 生物技术释义 当代生物技术是应用现代生物科学及某些工程原理利用生命有机体及其组成来发展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种技术体系。 当代生物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四大领域: 1. 酶工程 2. 发酵工程 3. 细胞工程 4. 基因工程 人们普遍认为,基因工程是当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酶工程与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中有着悠久历史的两门技术。近年来,随着与生物技术相关的诸多基础理论和技术以及实验手段的发展,这两门传统的生物技术逐步走出被动、低效的状态,而发展成为主动、高效的当代生物技术,被列入到高技术领域。 13.2.1 酶的特性与分类 能使化学变化加速而自身不变的物质称为催化剂。酶是一类具有特殊催化能力的蛋白质,由生物体的活细胞产生,又被称为生物催化剂。 酶的特性: 1. 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2. 酶作用的专一性很强 3. 酶在生物体内参与每一次反应之后,它本身的性质和 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 4.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可以在常温、常压等比 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催化反应。 酶对被作用的底物(反应物)是专一的 酶对于催化的反应是专一的 按催化作用的性质,酶可分为以下六个大类: 1. 氧化还原酶——在体内参与产能、解毒和某些生理活 性物质的合成。 2. 转移酶——在体内将某功能基团从一化合物转至另一 个,参与核酸、蛋白质、糖及脂肪的代谢和合成。 3. 水解酶——在体内外起降解作用,也是人类应用最广 的酶类。 4. 裂合酶——这类酶可脱去底物上某一基团而留下双链。 5. 异构酶——此类酶为生物代谢需要而对某些物质进行 分子异构化。 6. 连接酶——此类酶关系到许多生物物质的合成。 13.2.2 酶工程概述 所谓酶工程,就是在一定的物质反应装置内,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将相应原料快速高效地转变为人类所需产品的一门技术。 20世纪20年代初,早期酶技术主要是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提取、纯化、制造各种游离的酶制剂。 20世纪50年代,游离酶制剂的生产开始有了迅速的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酶的固定化技术兴起后,传统酶技术中的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从而使酶工程发展成为一门全新的当代高技术。 酶工程主要包括酶的生产与分离技术、酶的固定化技术、酶的化学修饰技术、酶反应器技术等。 酶的生产和分离技术 几乎所有的酶都可以在各种不同微生物中找到,因此微生物成了酶制剂工业的主要原料。 酶制剂生产中常用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和放线菌四大类。 利用生物制备酶,分微生物的培养发酵和酶的分离两个阶段。 利用不同蛋白质可在不同浓度的中性盐溶液中沉淀下来的特性,可进行酶的分离。 固定化酶技术 固定化酶的反应柱示意图 把酶制剂经物理或化学处理,跟某些固体如树脂相结合,可以成为不溶于水但仍然具有活性的固形状态,这种固定了的酶就叫固定化酶,又称固相酶。 固定化酶 ·13.2.3 发酵与发酵工程 巴斯德 古巴比伦人在公元前3世纪就会用大麦芽酿造啤酒。 1884年,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开始研究发酵,证明发酵是微生物活动的结果。巴斯德的贡献给发酵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微生物与发酵认识的深入与重组DNA、细胞融合等现代化技术以及工程学的引入,产生了当代发酵技术——发酵工程或称微生物工程。 发酵工程的开端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 发酵工程四部曲 发酵工程的操作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3.2.4 发酵工程的贡献 细胞工程是一门在细胞水平上利用生物、改良生物和创造新生物的技术。这门技术的兴起与完善,耗尽了几代人的心血。 ·13.3.1 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学说的发明人之一施旺曾推测:单个细胞“应该可以”独立生活和发展。 1902年,德国科学家哈伯兰特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预言。 1937年,美国科学家怀特利用培养基,使烟草茎的形成层细胞以及胡萝卜根上切下的小块长出一团花菜状的瘤状物,朝着证明施旺与哈伯兰特的假说大大前进了一步。 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蒂伍德完成了从一块胡萝卜组织到细胞、由细胞再发育成一株胡萝卜的整个循环过程,证明了细胞的全能性。 ·13.3.2 植物组织培养 自从斯蒂伍德把单个细胞培养成完整的胡萝卜植株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 花卉之国荷兰 ·13.3.3 细胞融合 60年代,科学家从细胞的融合现象出发,发展出了细胞融合这样一门重要的遗传工程技术。 细胞融合,也称

文档评论(0)

rewfdg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