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教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word教案1,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全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原文,苏教必修一语文教案,苏教化学必修一,苏教数学必修二,苏教高一数学必修1,苏教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小说主题
3.学习鉴赏小说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把握情节
2.理解小说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备课思路:
本课以小说的三要素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掌握分析小说的方式方法,通过抓住小说的线索(到底是不是母校),重点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以及主人公的看似非正常的行为举止,来理解小说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特质和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主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知人论事
2.理清故事情节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情节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争是什么?当看到炮火纷飞的战场上那一具具倒下的躯体,当感受到那曾今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恐怕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战争对人生命肆意践踏的愤恨。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是无尽的伤痛。人类文明的发展并没有平息战争,生命依然在流血……然而,那些战争的追随者们可曾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举起手中拿罪恶的武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感受一位17岁少年的生命悲歌!
二.作者简介:
伯尔,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自幼家境贫寒,渡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俘虏营中渡过了六年,后被保释。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波罗姆》。有人说伯尔是德国的“良心”,他的作品始终在讨伐战争。
三.解题:
关于文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这是刻在温泉关石碑上的一句铭文,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抵抗强大的波斯军队,最后全部牺牲。希腊人为纪念这些阵亡的战士,在温泉关立碑纪念,碑上的铭文如下:“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我们在此地阵亡,至死忠于他们的命令。”这篇小说的标题是这段铭文的起句。
四.关于文体: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设计意图:简单介绍小说的三要素,让学生初步理解三要素的各自的定义和特点,为下文的展开分析作知识储备。
五.文本研习:
(一)阅读全文、初步把握小说的基本要素。
人物:受伤的“我”(中学八年级学生,德国伤兵)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环境: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参军仅三个月)
地点:战地医院。(三个月前离开的文科学校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包括“我”在内大批伤员被运往战地医院,许多人死去)
(二)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
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第二部分:(“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
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第三部分:(“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
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设计意图:理清情节线索,初步感知全文
(三)深入研读:
思考:
1、课文中的“我”在受伤后始终在思考哪两个问题?
明确:是不是自己的母校;到底受了什么伤
2、一个生活了8年的母校,应很熟悉,为何“我”竟需要费力辨认?
①因为学校在战争中变得面目全非。
②不止是面目全非,是面目全非至雷同。
3、什么地方的雷同让“我”难以确认母校呢?(学生小组讨论)
①统一的学校布置规定。示例“特别美、特别大、色彩特别绚丽的老弗里茨像,他身着天蓝色军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墙上也顺序挂着一幅幅画像: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
②批量生产的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示例:“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③雷同的恶作剧结果。多哥的香蕉上恶作剧地写上了“多哥万岁”,文章特别指出,这样做的“不会就是我一个”。
4、这些看似雷同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①统一的学校布置规定
统一布置规定中的政治军事人物人像的多次出现在一个美术学校的走廊上,流露出强烈的军国主义情趣,体现了纳粹政治独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