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咬文嚼字学案.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咬文嚼字学案

《咬文嚼字》教师学案 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谜语:小老鼠掉进书箱里--咬文嚼字 2.“败在一撇上的战役”。据资料记载: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蒋的中原大战。阎、冯两部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举聚歼河南的蒋军。可是,这场战争却没能在原计划的河南“沁阳”境地开战,而是弄到了河南的“泌(bì)阳”。沁阳在河南的北部,即黄河以北,而泌阳则在河南的南部,这一北一南相差200多公里。所以,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3.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东坡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东坡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小妹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文字的国度。自古至今,骚人墨客举不胜举,名家名篇灿若星河。可是,这些诗歌文学作品往往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经过反复的雕琢,才成为千古绝唱这种推敲,在古诗文里称为“炼字”,在今天,有位美学家称之为——咬文嚼字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 1897-1986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字词 咬文嚼字(jiáo) 没镞 mòzú 岑寂 cén 锱铢必较 zīzhū 烟榻 tà 蕴藉 yùnjiè 付梓 zǐ 尺牍 dú 下乘 chéng 倒涎 xián 四、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 A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B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 C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 ,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2)、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 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因此,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五、分组合作探究 一 阅读文章1-5段。 1、找出其中所举的例子; 2、思考这些例子的作用(说明什么道理) 课文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1.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但“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却不太妥当。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意味,咬文嚼字要注意句式的不同。 2.《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

文档评论(0)

63589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