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铃薯瓢虫发生与防治.ppt
马铃薯瓢虫发生与防治 2015.3 马铃薯瓢虫 我国为害马铃薯的瓢虫有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Motschulsky))和酸浆瓢虫(H.sparsa (Herbst)) 2种。前者又名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大二十八星瓢虫;后者又名茄二十八星瓢虫、小二十八星瓢虫,属翅鞘目,瓢虫科。 一、分布 茄二十八星瓢虫:辽宁(大连)、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江苏、浙江、安徽、四川、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等。 马铃薯瓢虫:北京、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浙江、四川、福建、陕西、广西、云南、西藏等 二、寄主 两种瓢虫主要为害马铃薯、茄子、青椒等茄科植物,还取食为害豆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20多种作物和杂草。马铃薯瓢虫最嗜食马铃薯,而酸浆瓢虫最嗜食茄子。 三、为害特点 成虫、若虫取食叶片、果实和嫩茎,被害叶片仅留叶脉及上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透明的凹纹,后变为褐色斑痕,过多会导致叶片枯萎;被害果上则被啃食成许多凹纹,逐渐变硬,并有苦味,失去商品价值。 马铃薯瓢虫成虫及为害状 四、形态特征 (一)马铃薯瓢虫 1、成虫:体长7~8 mm,半球形,体背及鞘翅红褐色,表面密生黄褐色细绒毛。头扁而小,藏在前胸下。触角球杆状,11节,末3节膨大。前胸背板中央有1剑状纵行黑斑,两侧各有2个小黑斑(有时合并为1个)。每鞘翅各有14个黑斑,其中鞘翅基部有3个黑斑,其后方的4个黑斑不在一条直线上,两鞘翅合缝处有1对或2对黑斑互相接触。 形态特征 2、卵:长约1.4 mm,弹头形,纵立,初产时鲜黄色,后变为黄褐色。常20~30粒直立排在叶的背面。 3、幼虫:末龄幼虫体长约9 mm,体似苍耳种子,鲜黄褐色,纺锤形,中央膨大,背面隆起。体背各节有黑色枝刺,前胸及第8、9腹节上各有枝刺4个,其余各节有枝刺6个,各枝刺上有6~8个小刺。 4、蛹: 长6~8 mm,扁平椭圆形,淡黄色,上有黑色斑纹,尾端包有末龄幼虫的蜕皮,枝刺明显可见。 形态特征 二、茄二十八星瓢虫 成虫与马铃薯瓢虫形态相似,但其体型较小,体长约6mm,体半球形,黄褐色。体表密生黄色细毛。前胸背板上多具6个黑点,有时中间的4个小黑点常连成1个横而长的大黑斑;每个鞘翅上各有14个黑斑,鞘翅基部3个黑斑后方的4个黑斑几乎在一条直线上,这是与马铃薯瓢虫的显著区别。两鞘翅会合处的黑斑不相连。 卵:长约1.2毫米,弹头形,初产时黄白色,后变褐色,卵粒排列较密集。 幼虫:共4龄,末龄幼虫体长约7毫米,初龄幼虫淡黄色,后变白色,纺锤形。体节多枝刺,枝刺白色,其基部有黑褐色环纹。 蛹:长5.5毫米,椭圆形,黄白色,较马铃薯瓢虫略小,背面有黑色斑纹,斑纹较马铃薯瓢虫较浅。尾端包着幼虫末次脱皮的皮壳。 形态特征 (一)马铃薯瓢虫 在北方1年发生1~2代,在山东各地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背风向阳的山洞、树洞、石缝、墙缝、土缝,以及杂草、灌木、树根等缝隙中越冬。在山区群集越冬习性明显。 在山东半岛地区越冬成虫一般4月中、下旬开始出蛰活动,5月上中旬陆续迁移到马铃薯幼苗上为害,6月上、中旬为越冬成虫产卵盛期(第1代卵发生盛期)。第一代幼虫盛期在6月中下旬,1代成虫于7月上旬末开始产卵。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中旬,8月下旬为化蛹盛期。第二代成虫羽化后,于9月中旬开始迁移越冬,10月上旬基本上全部进入越冬状态。 五、生活史及习性 生活史及习性 成虫将卵产于叶背,卵成块,卵粒排列疏松。马铃薯瓢虫虽为杂食性,但成虫必须取食马铃薯才能产卵,幼虫不取食马铃薯则不能正常发育。因此,该虫的发生与马铃薯的栽培存在密切关系。其它习性与茄二十八星瓢虫相似。 成虫白天活动和取食,以10~16时最为活跃。假死性强,受惊动时落地不动,并分泌黄色黏液。成虫羽化后3~4 d开始交配,一生交配多次,交配后2~3 d开始产卵。成虫于叶背产卵,常20~30粒在一起,但卵粒排列较疏松。单雌产卵26~931粒,平均约300粒。马铃薯瓢虫成虫必须取食马铃薯叶片才能正常产卵。成虫产卵期长达1~2个月。 生活史及习性 卵多在夜间孵化,卵期第一代约6天,第二代约5天, 幼虫共4龄,1龄幼虫多群集叶背取食,2龄后分散为害。1~2龄食量较小,3~4龄食量大增。幼虫历期第一代约23天,第二代约15天。幼虫行动迟缓,多在叶背群集为害,故在药剂防治时要注意叶背施药。幼虫老熟后多在植株基部的茎或叶背化蛹,也有在附近杂草、地面上化蛹的。化蛹前,将尾端用分泌液粘在植物上,脱下的皮亦粘在尾端。 蛹期第一代约5天,第二代约7天。 成虫寿命一般越冬代250 d左右,最长可达320 d,1代45 d左右。 成虫寿命期和产卵期长,导致马铃薯瓢虫在田间的生活史极不整齐,两个世代相互重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