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110岁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奥威尔110岁了   乔治·奥威尔已经110岁了,他去世也已经60多年了,可他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我们从欧美对他110岁纪念连篇累牍的报道中看出,他还没有被人忘记,他也不会被人忘记。这得益于他的两部经典的小说《动物庄园》和《1984》——尤其是《1984》,更为中国读者所熟知。他的名字几乎每天都会被援引,他的预言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演进的一部分。   因此,关于他的一切,不但没有越来越模糊,相反,真正的奥威尔正在渐渐清晰中。奥威尔实际上代表着一种高度,这种高度的存在,也使人们不能忽视他的诞辰日。 一   1950年,在奥威尔告别人世的时候,两位中国人巫宁坤和陈梦家正在谋划回到已经建立新政权的中国。那时候,尽管奥威尔去世,但他刚出版不久的作品《一九八四》却在这个世界上慢慢地传播,而两位要回到中国的人,就是奥威尔作品的读者。多年以后,巫宁坤在回忆录《一滴泪》中谈到了当年这本书对他们的影响。   说到陈梦家,巫宁坤写道:“陈先生不过40多岁年纪,但又瘦又黑,经常皱着眉头,走起路来弓着背仿佛背负着什么无形的重载,看上去有点未老先衰。有一天,从广播大喇叭里传来一个通知,要求全体师生参加集体工间操。陈先生一听就火了,说这是1984来了,这么快。” 乔治·奥威尔已经 110 岁了,他去世也已经 60 多年了,可他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   说到自己,巫宁坤写道:“1951年7月18日早晨,阳光灿烂。我登上驶往香港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伯顿夫妇和政道前来话别。照相留念之后,我愣头愣脑地问政道,你为什么不回去为新中国工作?他笑笑说:‘我不愿让人洗脑子。’我不明白脑子怎么洗法,并不觉得有什么可怕,也就一笑了之,乘风破浪回归一别八年的故土了。”而此时,巫宁坤不仅读过《1984》而且随行的行李箱中就有一本,但巫宁坤似乎并没有因此有所触动——作为科学家的李政道的判断明显比他高明。而在晚年写下这篇回忆录的时候,巫宁坤才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经历其实已经被写在《一九八四》中了。   《一九八四》出版后,奥威尔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提到过他撰写这本书的初衷:“我并不相信我在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必定会到来,但是,我相信某些与其相似的事情可能会发生。还相信,极权主义思想已经在每一个地方的知识分子心中扎下了根,我试图从这些极权主义思想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巫宁坤和陈梦家的感觉,让已经去世的奥威尔不给人一点矫情的感觉。   那时,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奥威尔,少数知道的知识分子也不能读奥威尔。   在回忆录中,巫宁坤曾这样回忆学生们及自己的感受:“我只得临时抱佛脚,每天在手提式打字机上写讲稿,用生吞活剥的阶级斗争之类的新概念新名词装扮英国文学史。其中肯定有不少驴唇不对马嘴的地方,好在全班20几个男女学生大多心不在焉,有的忙于谈恋爱,有的忙于搞进步政治活动,也有几个真正热爱文学的男生找上门来谈论《正午的黑暗》和《一九八四》之类的作品,或是借阅我带回来的美国小说。”   巫宁坤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了解奥威尔,讨论《一九八四》,那是1949年刚刚开篇的中国,犹如奥威尔《一九八四》的开篇一样,极权主义还在向顶峰中行进,无所不在的控制框架还在构建中。但到了上世纪60年代,尤其是“文革”爆发后,如果有谁在中国提到奥威尔,他会在影射最高领袖和莺歌燕舞的社会主义的罪行中“永世不得翻身”。   倒是在欧美留学的知识分子,在将《一九八四》作为观察中国社会政治背景的参照物时,对这本小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学者刘绍铭在《生命·爱情·自由——重证的价值》一文中说:我第一次看《一九八四》,是念大三的时候(1958年底)。那个时候英文生字有限,悟力不高,看过了也就真的看过了,没有什么特别感想。后来在美国教书,有一门涉及“预言、讽刺、政治小说”的,才再用心地看了一两遍。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文革”如火如荼,毛泽东说“越乱越好”,他的逻辑使我想起《一九八四》大洋邦的口号:“战争是和平、自由是奴役、无知是力量。”《人民日报》每天报道公社生产超额完成的数字,使我想起大洋邦“迷理部”的公布。刘少奇和彭德怀这些“开国功臣”可以一夜之间成为反革命、走资修正叛徒,使我想起了大洋邦的一句新语:“非人”。意指世界上从来没有这个人。   因为有这样的对照,就会愈发觉得奥威尔残忍,就愈发觉得奥威尔有张“乌鸦嘴”。翻译家董乐山也有这样的看法:“我这一生读到的书可谓不少,但是感到极度震撼的,这是唯一的一部。”因此,他才“立志把它译出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大陆开始陆续出版了许多灰皮书等内部读物。在这些书中,奥威尔的作品并没有被列入其中。随着政治空气逐渐宽松,开始有人接触到奥威尔,这其中就有董乐山。   董乐山1924年出生在一个开始没落的宁波中产商人家庭,排行老三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