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望,追念在风中泛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伫望,追念在风中泛黄.doc

伫望,追念在风中泛黄   近几天,空中多了风的影子。在起风的日子里,我总喜欢合上窗帘,在书屋的角落里翻阅一些泛黄的书卷,追念那些远逝却滚热的智慧韶光。叶圣陶先生,便是那厚重书卷中的一抹熟悉的炙热。   一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在颇多熠熠生辉的名号中,“教育家”是一个既让人熟稔,又令人生涩的名词。但凡略懂语文教育史的人都会明晓,叶圣陶是“语文三公”(语文教育界的三位老前辈,其他两位是“吕叔湘”先生与“张志公”先生)之一,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奠定了平民化发展的路基。然而,叶圣陶先生早年的那段从教历程却鲜为人知。   叶永和(叶圣陶之孙)在《一百年前从事小学教育的叶圣陶》一文中这样说道:   “1912年3月6日,是叶圣陶从教的第一天。学生们看到新来的老师都窃窃私语,说他个子‘短小’,不像教员。叶圣陶报之一笑,‘人之以貌取人也’。他看到聚在一起的学生们‘儿童之态各殊,而各自多趣’,也不免喜欢……1912年,叶圣陶作了九个月的小学老师之后,在最后一天的日记中对自己作了一个非常悲观的总结:‘回溯此一年中我圣陶之命运,进步乎?退步乎?乐乎?忧乎?圣陶不配做小学教师,自知之人知之。而竟低头下气,强颜以做之,不乐也。可知圣陶无止境者也。而竟自封于此,日事教授闲荡之外他无所事,其无进步又可知也。呜呼,度此一年,我甚不乐之,我欲追而使之还,已是不及,奈何奈何!酒醒灯昏,我欲一哭。’”   可以猜想,多数人读毕上述文字后,内心的情感是异样复杂的。我们很难相信这位后来的“语文教育学界巨擘”曾拥有如此揪心的亲历。然而,静心思量,我们却会愈发感受到那段“坎坷”中闪烁着非凡的价值辉芒。在教育的历程里,成功固然诱人夺目,然而,值得我们沉思的,是那些功成名就背后的挫折与失落。或许,缺失了那段难忘的“小学从教经历”,叶圣陶可能仍会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但却可能与“语文教育家”失之交臂。   近来,我批阅了一些学生习作。其间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然而,现在的我却萌生了一个念想:是否可以暂将那些美文放置一边,而将更多的揣摩与思索放在那些有待提升的习作上呢?或许,叶老曾经的那段耐人寻味的经历给予了我一个明晰的回答。   二   “他19岁开始写文言小说,24岁用白话写小说、新诗。1921年,他27岁,成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支持沈雁冰革新《小说月报》,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共同筹办文学研究会之《文学旬刊》,在《晨报副刊》发表40则《文艺谈》,在《儿童世界》发表童话。28岁那年,他和同人一起创办了《诗》月刊,出版短篇集《隔膜》,与周作人、朱自清等合著出版诗集《雪朝》。29岁,出版童话集《稻草人》,短篇集《火灾》……33岁,出版为商务印书馆选注的《传习录》、《苏辛集》。34岁,长篇小说《倪焕之》连载于《教育杂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上面是叶老一生成就的简略琐片。实际上,我们大可不必一味地赞赏,因为那个时代不乏大师精彩的履历,如:   “黎锦熙(1890―1978),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17岁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22岁开始编辑小学教科书;26岁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28岁促成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及常用字的标准读音;30岁促成教育部改定小学、初中‘国文科’为‘国语科’,取消小学读经,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夏?D尊(1886―1946),文学家,语文学家。19岁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27岁发表《学斋随想录》;36岁与李维桢合译《社会主义与进化论》;37岁将日译本《爱的教育》译为中文……”   每每读到这样的叙录,我总喜欢“不知天高地厚”地尝试着拿自己去比对:我在正规的文学杂志上发表过文学作品吗?我在语文专业领域发表过专业论文吗?我在文学、语言、文艺理论等方面有独特的爱好吗?显然,脑际中虽有近200篇大小杂乱文章,却始终不敢轻易翻出一篇。   综观大量语文教学与教育名家的成长历程,均离不开“阅读”与“写作”两方面的修为。谁能在这两方面有所突破,便比别人多了一份先机。大量的阅读,固然不能少,阅读些什么,更值得关注,“文学作品”“理论文献”“考试测评”均需要分类研读,融会贯通;大量的写作,固然不能少,写作什么,更值得思考,“文学作品创作”会让我们持有一份文学语言的敏感,“学术论文写作”会让我们拥有一份缜密深邃的思维深度……然而,可惜的是,现在很少语文老师提笔写作了,更甭提“举一反三”!   或许,大师的履历,不仅仅是生命的印痕与见证,更是一种对生命的不断敦促与鞭策。   三   “一个教员拿了几张油印的讲义(或现成的国文课本)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的讲解。下面听讲的学生真是七零八落。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