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家兔毛囊发育规及其相关基因的遗传效应、表达规律研究
家兔毛囊发育规律及其相关基因的遗传效应、
表达规律研究
研究生:吴添文
导师:李碧春教授
吴信生教授
专业: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中文摘要
对于毛用动物而言,其被毛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寻找影响动物毛质性状的
候选基因一直是众多研究的目标,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和羊,而在家兔中的
研究很少,这大大制约了毛兔育种的进展。
毛发中的角蛋白相关蛋白(KeratinAssociatedProtein,&廿)是毛发的基本结
Filaments,
构成分之一,在毛皮质中,角蛋白所构成的中间微丝纤维(Intermediate
共同形成毛干。在哺乳动物中,角蛋白和角蛋白相关蛋白占毛纤维总重的65-95
%,是组成毛纤维的骨架。FGF5在小鼠和大鼠体内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尤其是
皮肤毛囊的周期性生长的重要调控因子,是目前研究发现唯一与毛长有直接关系
的基因。
因此,对KmPs基因和FGF5基因的研究对于家兔的毛用性状育种具有一定的
立、、, ·
思义。
lj
基因的遗传多样性;量取福建黄兔、德系长毛兔、美系獭兔(2周龄、4周龄、6
周龄、8周龄、12周龄、16周龄、20周龄)颈部、背部、臀部、腹部粗毛和细毛
的长度,以分析家兔兔毛的生长情况;对福建黄兔、德系长毛兔、美系獭兔(O周
皮肤组织进行了组织切片观察,以分析其毛囊不同时期的组织学形态变化;采用
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福建黄兔、德系长毛兔、美系獭兔(0周龄、2周龄、
下:
动物的同源性均达80%以上,一方面说明这些基因在不同物种中存在着一定的差
异,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些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是相对比较保守的。
91
区域进行了多态性检测。KAP3.1基因于KAP3.1.1座位上发现CT突变,处于
编码区内,但未引起氨基酸发生改变(均为丝氨酸),为沉默突变。KAP3.3基因
358G、CA373.374TG、A435 467
于KAP3.3.2座位中,发生了A G和G T等四
处突变位点,但这些突变位点均处于3’端非编码区。本实验所扩增KAP6.1基因的
744 755
位基因在原序列的694位点上有1个插入(G),并发生了GC和A G突
755
变,且A G突变处于该序列的增强子区域。在FGF5基因上,FGF5.1A座位中,
58
发现了T C突变,导致该位点编码的亮氨酸突变为丝氨酸,这两个突变位点,
III
造成了家兔FGF5基因序列的变化。其他基因座位则未检测出多态位点。
KAP3.1.1座位的多态信息含量都较低,各群体的整齐度较高,其原因可能长期的
选育过程可能对该基因的影响不大。在KAP3.3.2座位中,闽西南黑兔、海狸色獭
兔、九疑山兔的多态信息含量差异不大,均处于中度多态,说明三个群体受到的
自然和人工选择的选择压大小相当。而在KAP6.1.1座位中Cl等位基因频率较高,
肉兔(闽西南黑兔、九疑山兔)的多态信息含量高于獭兔和毛兔,同时皖系长毛
兔群体中未发现E2等位基因,其原因可能本研究所采的样本数不够大,也可能是
长毛兔、獭兔均是由肉兔突变而来,对于毛兔、獭兔的长期选育过程可能造成C2
和E2等位基因频率的降低所致。
2.本研究中以不同家兔品种初生后至青年期不同皮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