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百年村小:办学自主权成基层校长之痛.docVIP

探访百年村小:办学自主权成基层校长之痛.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访百年村小:办学自主权成基层校长之痛.doc

探访百年村小:办学自主权成基层校长之痛   自1929年至1949年的20年间,斯民小学历届毕业生在文教、科技、财经、军政等领域有卓越成就和突出贡献的数以百计。   100年前,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美轮美奂的新校舍拔地而起时,斯宅村的教育史真正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如果把中国教育比成一棵参天大树,千千万万所乡村小学就像大树的千万条根须。   如果不是慕名来到斯宅村,或许永远也不知道在20世纪前半叶的浙东乡村,曾经存在过像斯民小学这样的乡村学校。她就像一枚活标本,昭示着那个年代乡村教育曾经有过的佳绩,也改变了笔者之前对乡村教育“落后”,以及乡村“闭塞”“保守”的印象。对比百年后今天中国乡村教育的普遍衰落,令人感喟无穷。   斯民小学:中国近现代乡村教育的活标本   创办于1905年的村小――斯民小学,位于浙江省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追溯这所小学的历史,不能不提到1904年中国近代第一部以政府名义颁布的学制――癸卯学制的诞生。癸卯学制宣告了绵延千年的私塾教育的终结。由此,新式学堂开始出现在中国城乡。   浙江为人文渊薮和富庶之地,自然领风气之先。1907年,浙江省已有学堂及教育机构1 295所,在校学生4万余人。而毗邻的江西省只有513所。   2006年,浙江省曾评选出100所百年历史名校。倘推及全国,有百年历史的学校自然更多,但像斯民小学这样深藏于僻远乡村,且至今仍使用着老校舍的学校却属罕见。   斯民小学坐落在村子中心的斯民桥边。一到桥头,抬头可见一个拱形校门,门额上书“斯民小学”4个汉隶,背面书有“公、诚、勤、恒”4字校训。从校门进去是一条青砖铺砌的甬道,甬道尽头便是内校门,用当地的粗条石砌成高高的门台。门额上方镌刻着“汉斯孝子祠”5个汉隶,为康有为题写,令初见者不免对这所学校的来历心生好奇。   两道校门一外一内,一低一高,像屏障一样护卫着这所百年村校。遥想当年,一个小小的村童,背着母亲缝制的布书包,雀跃着穿过题着校训的高大的外校门,经过长长的青砖甬道,迈上一级级石阶砌的门台,走进清晨的校园时,他的小鸟般的心,兴许也慢慢收拢起来了。   斯民小学的校舍建筑同样气派。建筑共分三进,从山脚依地势层叠而上,均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尤为巧妙的是,前后三进教室之间原有回廊相连,将偌大的校园连成一体,即便下雨天在校内也不必打伞。   从现存图纸上看,校舍占地5.8亩,建筑面积2 130平方米,内有三进楼房、一处花园、两处天井和一个操场,并有教室、教员室、图书馆、中山厅(即礼堂)、厨房、膳厅、教员寝室、学生宿舍、储藏室、台球厅(乒乓球厅)、厕所。膳厅还分教员膳厅和学生膳厅,教室墙上嵌有两个小壁炉,有烟道通到屋顶,冬天上课时可用来生火取暖。其中一个小壁炉至今还豁然可见。这两个不起眼的细节,却传递出一种超越时光的温情。   据在斯民小学求学的老校友回忆,当年校园里植有法国梧桐、梓树、紫薇、冬青、桂花等,有些品种为山村第一次所见。校内的花园中央放置一只大鱼缸,红白金鱼游弋其间。这风格朴素雅致的西式校舍,在他们的记忆中,“犹如花园般的美丽”,也成为远近乡村中传奇般的所在。   而与之相媲美的是学校的“软件”。当时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常识、历史、地理、珠算、劳作、体育、美术、音乐等。操场上有篮球架、单杠、鞍马等体育设施。学校每学期都有课外活动。有远足,访问乡里的名胜古迹。有歌舞表演,节目有歌舞剧《葡萄仙子》《渔光曲》《群鸟舞》等,道具和服装不够跟乡民们借,借斯氏宗祠“孝义堂”的大戏台演出,乡民们争来观赏。有演讲比赛、体育比赛等,凡城里学校有的活动,斯民小学概不缺少。   1935年毕业生、斯民小学校友、江南造船厂退休副总工程师斯杭生先生这样回忆道:   我家住在螽斯畈上新屋,离斯民小学大约有3华里路。每天清晨太阳刚刚上山时,就背着书包,拎了一个搪瓷罐,一格盛饭,一格盛菜,就跟着二姐秋柑上学去了。中午在膳厅里和同学们一起吃饭,傍晚太阳将要落山时,听到放学的铃声,就和同学们在内操场集队,唱着《放学歌》:   “一天过去了,光阴不再来,铃声报放学,欢天喜地各回家。天天同聚首,多么相亲爱。先生们,明天会;同学们,明天会。”   然后按各村落的远近排队回家。   这样的图景,想象中是如此温暖、美好。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山东潍坊一位小学教师曾用30年代的民国老课本做校本教材。孩子们读过之后,放学时也笑嘻嘻地学着老课本中的称谓跟老师道别:“先生,明朝会!”   斯杭生先生是还健在的最年长的斯民校友。笔者曾专程赴上海采访他。他告诉笔者还有一首《午饭歌》:   师生同学在一块,多么相亲爱。   要吃午饭去了,暂时只好离开。   功课未毕,下午再来。   先生再会,同学再会!   吃好午饭大家再回学校来。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