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处理策略.docVIP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处理策略.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处理策略.doc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处理策略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注重师生的互动与合作,在这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即化学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这需要教师能及时捕捉,随机灵活处理生成性问题,从而使课堂更加真实和精彩。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成性;处理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4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16   化学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活动过程。对于老师来说,因为面对的学生不同,再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是滴水不漏地事先想好课堂上的所有内容,所以教学设计和课堂的生成性问题也不尽相同,教学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如果教师回避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生成性问题,那么,化学课堂教学就会变得单调而枯燥无味,失去了最具生命活力的教学资源,课堂精彩也就随之消失。对于学生来说,作为有个性、上课爱思考的积极主动的学习个体,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常会提出一些超出教学预设的问题,这正是他们认知状态失衡的表现,折射出教学的多元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是教学存在广阔生存空间的原因。所以,当课堂教学中出现生成性问题时,老师应该因势利导、正确处理,以保证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生成性问题提出处理策略。   一、课前精心准备,关注生成   教师要在课前能够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充分预测,以免意外问题出现时,我们一时难以驾驭。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前精心预设,关注课堂生成性问题,以便教师能很好地驾驭课堂,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适时地启发和引导,顺利有效地解决课堂生成性问题。   1. 准确把握教材,有效解决生成性问题   教材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因此,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实质,挖掘教材中能引发学生思考并对学生发展有效的信息。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资源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新教材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人教版下册“常见的碱”一节中,把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出现了浑浊,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可以得出CO2与Ca(OH)2发生了化学反应,但当把CO2通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很多学生说并没有看到明显现象,怎么说明NaOH能与CO2反应呢?教材在这一节要求学生能掌握氢氧化钠的性质、保存等。该生成性问题属于“实验探究型”的问题,教师应当抓住这个生成性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引领学生更充分、全面地认识NaOH。处理策略如下:教师可出示一个瓶口放着鸡蛋的大烧瓶,瓶中装满CO2,接着拿出一瓶敞口放置较长时间的和一瓶新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取样滴加稀盐酸,一个有气泡,一个没有现象。选择没有现象的那一瓶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瓶,学生观察到鸡蛋慢慢滑入烧瓶,然后教师提问:鸡蛋为什么会掉下去?NaOH与CO2能否反应,反应生成了什么?怎样证明生成物?氢氧化钠应该如何保存?本节通过设计趣味性很强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又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难点,连续的问题引领着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学生的认知体验、知识经验和学校实际,选择或补充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增加,或替换,或重组)。这样,既能有效解决课堂生成性问题,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化学知识,理解化学的意义。   2. 时刻掌握学情,掌控课堂生成性问题   学生是有差异的,观察现象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认知起点也是丰富多样的。对于教师来说,这些都是变化的量。其中对于学生能够接受的、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解决,对于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可以简单介绍或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应资料后再说明。   案例一:将酚酞溶液滴入盐酸为什么有时会出现浑浊?对于这样的疑问教师可以告知学生:酚酞是用酒精配制的,它在水中的溶解性很低。如果配制的酚酞过浓,滴入盐酸中,在水里的酚酞就太多,由于不溶解而出现浑浊。解决办法是将酚酞用酒精稀释。   案例二: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有些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碳酸钠溶液的碱性比碳酸氢钠溶液强,为什么?当然,老师们都知道这与它们的溶液会水解有关,而初中生还不知道什么是水解,所以它属于“知识超前型”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讨论或上网搜索。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步骤。前者是学生通过实验或现有的知识储备能够理解的知识点,所以可以及时解决;而案例二所涉及的知识超过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课堂上不易说得清楚,所以就采取了另一种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