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趋化因子cxc11i-tac和ccl22mdc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
·中文结构式摘要·
趋化因子CXCLl1/I-TAC和CCL22/MDC
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
实验目的
瘢痕是各种皮肤损伤诱发的连锁性体液一细胞反应,导致以纤维蛋白为主的修
复过程的产物。根据其组织学和形态学区别,可分为四类:表浅性瘢痕、萎缩瘢
痕性、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其中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scar,HTS)和
scars)。临床上病
瘢痕疙瘩(keloid,K)又统称为病理性瘢痕(pathological
理性瘢痕不但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而且有恶变倾向。目前,由于
创面愈合的多细胞参与、多阶段发展、多空间变化的复杂性等原因,病理性瘢痕
形成的具体机理仍不清晰。本研究基于瘢痕形成的免疫学假说,首次研究Thl趋化
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CCL22/MDC)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
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实验方法
瘢痕疙瘩患者24例为A组,男性ll例,女性13例,年龄9—45岁,平均29
±16.7岁,病变部位包括前胸、肩背部及耳垂等,病程1.5年-28年。增生性瘢
病变部位包括面部、前胸、背部及四肢等,病程7个月一21年。瘢痕表面无感染
及溃疡,表面颜色由红至白不等,术前未行激光、冷冻、外用或局部注射药物等
任何治疗,患者无皮肤、免疫及传染性疾病。同时选取其他整形美容手术患者切
除的正常皮肤组织15例,作为对照C组。将新鲜组织置于冰盒内转运到实验室,
1.t
行OCT包埋,一80℃保存,实验前将标本块经冰冻切片机制成5Ill厚的冰冻切片。
丙酮固定30分钟干燥后,PBS冲洗3次,3%过氧化氢抑制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
性10分钟,PBS冲洗3次,免疫血清阻断非特异性抗原lO分钟,在每个标本分
u
别加30
滴加l:200稀释生物素化二抗,37℃恒温孵育20分钟,PBS冲洗3次,滴加l:
IAEC
200稀释ABC复合物即三抗,37℃恒温孵育20分钟,PBS冲洗3次;滴加50|l
染液复染,镜下观察控制染色效果,染色时间约3一10分钟,自来水洗净,室温晾
干;苏木精复染3—5秒钟;用流水冲洗30分钟,氨水反蓝;阴性对照组省略第
一抗体,用PBS缓冲液代替。封片,保存,镜下观察,照相。结果判断标准:I—TAC
和MDC着色后细胞浆呈红色颗粒状,为阳性表达。每例标本选取10个高倍镜视野
(X400)计数,采用双人盲法,检测切片中阳性细胞占同类细胞总数的百分数和
阳性细胞的着色强度,应用半定量分级方法将其分为4个等级:①阳性细胞数少
于细胞总数的10%,为(一);②阳性细胞数为细胞总数的10%一-30%,细胞浆呈浅
红色,为(+);③阳性细胞数为细胞总数的30%--60%,细胞浆呈红色,为(++);
为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
一、l-TAC和MDC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定位
I—TAC和MDC弥漫性分布于真皮内成纤维细胞,局部分布于表皮内角质形成
细胞中,呈颗粒状,突出定位于细胞浆内。
二、I-TAC和MDC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对比
I—TAC和MDC在A、B组中呈高表达,与C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尺O.01),但A、B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2
结论
I—TAC和MDC可能通过趋化Thl/2淋巴细胞定向迁移引发一系列免疫炎性反
应,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形成。
关键词
CXCLl
l/I—TAC;CCL22/MDC;病理性瘢痕
·英文结构式摘要·
in
ofCXCLll/I—TAC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腓肠肌内侧头肌在胫骨上段恶性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pdf
- 腰5横突的放射测量及临床意义.pdf
- 腰骶部慢性骨筋间隔综合征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pdf
- 腹腔促结缔组织生性小圆细胞瘤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pdf
- 腹腔镜子宫全切与开腹子宫全切术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pdf
- 腹腔镜保胆取石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对比研究.pdf
- 腹腔镜肾囊肿去术治疗多囊肾病的临床研究.pdf
- 腹腔镜前列腺癌治术和开放手术的疗效比较.pdf
- 腺苷在大鼠肝脏血预处理中作用的研究.pdf
- 腺苷停搏液对未熟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pdf
- 踝臂指数与缺血脑卒中关系的研究.pdf
- 趋化因子mcp1及il-8在胃癌患者外周血表达的研究.pdf
- 转化生长因子1成纤维细胞thy-1,caveolin-1表达的改变及其在肺纤维化中的意义.pdf
- 足癣患者血清i-12、ifn-γ、inos、no表达水平的研究.pdf
- 转移性十二指肠癌化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及患者预后因素的探讨.pdf
- 转染gdf-5bmsc自体移植与应用gam对延缓椎间盘退变疗效的比较.pdf
- 载5-fu聚乳纳米微粒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pdf
- 转移性nscl组织中p16、nm23和vegf的表达与预后关系的研究.pdf
- 载脂蛋白a5基多态性与血脂及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pdf
- 输卵管壶腹部妊具体植入位置的临床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