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后路单节段复位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后路单节段复位固定胸疆椎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后路单节段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专 业:外科学
硕士研究生:魏富鑫
导 师:刘少喻
中文摘要
一.研究目的
通过体外生物力学实验,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
物力学效果并进行椎弓根螺钉把持力测试,为单节段椎弓根钉术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
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
骨折模型(AO分型:A3.1),拍摄x线正侧位片、cT扫描确认所有模型均符合以下条
件:①椎弓根完好②有一侧终板完好。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固定术式采用
双节段椎弓根钉固定,B组采用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骨折椎固定)。固定器械均采
用通用稚弓根钉固定系统(generalspinesystem,GSS)。稳定实验采用脊柱三维
运动载荷仪模拟人体行屈伸、侧屈及旋转活动,并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测定骨折椎上、
of
motion,
下相邻节段运动范围(range ROM)。在858MTS试验机上进行疲劳实验,
频率为0.5Hz,扭矩为4Nm,屈伸、侧屈、旋转各2500次循环。两组均设4个状态组:
①完整状态②骨折状态③固定状态④固定后疲劳状态。
后路单节段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以上测试完毕后,行螺钉拔出力测试。将每具标本解剖为独立的三个椎体并分为
两组:A组(正常椎体组):16个;B组(骨折椎体组):8个。采用常规方法植入两
枚椎弓根螺钉:左侧完全拧入至椎体(不穿透前缘骨皮质),右侧仅拧入椎弓根(拍
片示不超过椎体后缘)。B组椎弓根钉均完全拧入椎体。用牙托粉包埋椎体上、下终板
后,将单个椎体固定在特制模具上,使用MTS858材料试验机进行拔出力测试。采用
SPSSl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三.结果
1. 单节段与双节段固定的即刻稳定性能比较
intact--ROM
采用“稳定指数(SPI)”作为即刻稳定性衡量指标,SPI=(ROM
instrumented)/ROM
大于单节段组,但是除前屈方位差异有显著性外(P--O.0070.01),余均无显著性
差异(P0.05)。
两种固定方法抗疲劳性比较
两种固定方法“疲劳前、后SPI变化”作为抗疲劳性能比较指标,在旋转和侧
屈方向,双节段组优于单节段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旋转:P=O.008;侧屈:P=O.02),
余无明显差异(PO.05)。
3. 椎弓根螺钉拔出力测试
将正常椎完全拧入组拔出力平均值标准化为100%,正常椎拧入椎弓根组平均拔
骨折椎完全拧入组平均拔出力占正常椎完全拧入组73.1%,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t=一2.280.P=O.013)。
四.结论
n
后路单节段复位固定胸滕椎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1.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钉术式在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方面,效果无明显差异。
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生物力学特点满足部分胸腰椎骨折临床治疗应用。
2.在抗旋转、侧屈疲劳性能方面,单节段固定不及双节段固定。
3.椎弓根是维持螺钉把持力的重要结构,提供了至少60%的拔出力强度。椎体爆裂性
骨折后,螺钉把持力下降近30%。
关键词:脊柱骨折; 生物力学;内固定器;单节段; 椎弓根螺钉
lⅡ
后路单苇段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of fixation
ev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乙酰肝素酶基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pdf
- 乙酰肝素酶在大癌转移中作用的初步研究.pdf
- 乙酰胆碱受体基多态性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pdf
- 乙酰胆碱对人食下括约肌细胞收缩作用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pdf
- 乳腺癌hasi基因的表达与apkc抑制剂对其生长的抑制作用.pdf
- 乳房肥大症病因手术治疗的研究.pdf
- 乳腺癌内分泌治敏感性调节研究.pdf
- 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变化的研究.pdf
- 乳腺癌外周血中egf-c与癌组织中c-erbb-2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pdf
- 乳腺癌组织中p7表达与fhit表达相关性及两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