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根系分泌物CN化学计量特征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碳动态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pdfVIP

模拟根系分泌物CN化学计量特征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碳动态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物生态学报 2015, 39 5 : 466–476 doi: 10.17521/cjpe.2015.0045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模拟根系分泌物C:N化学计量特征对川西亚高山森 林土壤碳动态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2 1 1,2 3 1 1* 梁儒彪 梁 进 乔明锋 徐振锋 刘 庆 尹华军 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成都 61004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四川农业大学生态林业研究所, 四川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成都 611130 摘 要 目前有关森林根系分泌物及其诱导的土壤生态学效应研究主要关注根系碳 C 源输入, 而极少关注根系分泌物氮 N 源输入及其伴随的C:N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过程和功能的影响, 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森林根系-土壤-微生物互作机制的深入 认识。该研究以川西亚高山天然林和云杉 Picea asperata 人工林土壤为对象, 模拟配制不同C:N化学计量特征 只有N 、C:N 10、C:N 50、C:N 100和只有C处理 的根系分泌物溶液进行人工添加试验, 以探究根系分泌物化学计量特征对两种林分土 壤碳动态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 模拟根系分泌物C添加总体促进了两种林分土壤有机质分解激发效应 而降低了土壤总碳 TC 含量, 而N添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两种林分土壤TC含量的降低幅度, 且C添加导致天然林土壤TC含 量的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土壤N有效性更低的人工林。几种根系分泌物添加处理对两种林分土壤活性和惰性碳库的影响无明显 规律。另外, 根系分泌物C添加总体降低了天然林土壤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 PLFA 含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PLFA含量, 而 总体增加人工林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PLFA含量, 并诱导两种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细菌:真菌相 对丰度 也发生了各自不同的变化。上述结果表明森林根系分泌物N源输入和土壤N有效性共同调控根系C源输入对土壤有机 质分解激发效应的方向和幅度。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典型森林根系分泌物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生物化学循环过程的调控机制 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化学计量特征, 微生物群落, 根系分泌物, 土壤碳, 亚高山针叶林 引用格式: 梁儒彪, 梁进, 乔明锋, 徐振锋, 刘庆, 尹华军 2015 . 模拟根系分泌物C:N化学计量特征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碳动态和微生物群落结构 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39, 466–476. doi: 10.17521/cjpe.2015.0045 Effects of simulated exudate C:N stoichiometry on dynamics of carbon and microbial com- munity composition in a 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 of western Sichuan, China 1,2 1 1,2 3 1 1* LIANG Ru-Biao , LIANG Jin , QIAO Ming-Feng , XU Zhen-Feng , LIU Qing , and YIN Hua-Jun 1Key Laboratory of Mounta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Bioresource Utiliz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Key Laboratory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nd 3Key Laboratory of Ecological Forestry Engineering in Sichuan, Institute of Ecology Forestry,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 du 611130, China Abstract Aim

文档评论(0)

你好世界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