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儒家视角的观照与反思.pdf
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陈明: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儒家视角的观照与反思
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儒家视角的观照与反思
陈 明
摘要:现代国家形态的建构是一个具有某种普遍性的问题。作为一个在满清帝国
基础上重建的现代国家,中国的国家建构更是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应该承认,
我们仍然处在这一艰难的建构过程中。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中国这一概念和实体的文
化政治内涵及其历史演进作一宏观观照,可以唤起和促进人们对这一问题之重要性体认
和把握。以此为宗旨,文章对当代思想界在这一问题上的思维特征和价值诉求进行了简
单分析,对儒家思想本身及其与现代社会的连接方式文章也有所论及并提出了自己公民
宗教论的思路。
关键词:国家建构;国族建构;儒家;公民宗教
作者简介:陈明,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北京 100048)
叙言: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仍是有待追求的目标
贫富悬殊;官民对立;道德滑坡;还有西藏的3·14事件、新疆的7·5事件、香港的反
“国民教育”抗议,凡此种种,或远或近,让人们从心底感受到一种动荡,一种焦虑不安。乐观
的人认为现在相当于汉代的文景之世,只要有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相遇就是数百年文治武功可期;
悲观的人眼中时局有如晚清,腐败奢靡,昏庸颟顸,强敌环伺,稍有风吹草动便是民不聊生,社
会解体。或许因为福山新书的缘故,国家建构一词近来变得比较流行。实际《国家建构》一书④
主要谈论的是所谓软弱无能国家行政能力之强化的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国家构建和国族构建乃
是基于完全不同的思考语境,有着完全不同的问题指向:国家建构指向作为支撑国家这个政治共
同体的制度、法律架构,国族建构指向这个政治共同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和认同观念。
一、历史节点鸟瞰
有人说当代思想界是自由主义、新左派和文化保守主义三足鼎立。所谓的左与右,实际正是
因其所提之问题解决方案或伸张自由吁求权利或主张平等反对市场的不同价值光谱位置得名。儒
家,以天下为己任,以“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自相期许的儒
家,为什么反而显得有些声线模糊面目不清呢?不妨先对历史的几个关键节点做一简单回顾。
“‘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最接近‘中
国’一词的本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那里是王权国家的权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
收稿日期:2012—10-09
①参见[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0
万方数据
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陈明: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儒家视角的观照与反思
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文化磁场。”①把自己的政治、文化中心视为世界或天地中心的我族
中心意识是早期文明或社会的普遍现象。陕西宝鸡出土周成王时期《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
国”的“中国”,就是“洛邑,天之中”,就是成周。洛邑的经营,成周的建立则以周公的制礼
作乐为主要内容和最高标志,因为礼乐制度就是最早的中国这个政治共同体的制度架构。
近代史学家王国维说:“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殷、周间之大变革,……则旧制度
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
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日庙数之制;三日同姓不婚之
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②需要指出的是,王国维仅仅从“道德团体”对此做描述总结并不是
十分准确到位。因为礼乐作为起源于祭祀活动的传统习俗,在“小邦周克大邦殷”的历史背景
下,这样一种亲属制度(kinship
system)经周公之手提升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