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Chapter Fiv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um For Short:AAS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 1、原子吸收光谱的起源 18世纪初,人们便开始观察和研究原子吸收光谱-----太阳光谱中的暗线。 1955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瓦尔西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1955年,原子吸收光谱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开始应用。并在6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 2、 什么是原子吸收光谱? 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化合物在高温下能够解离成原子蒸气,两种形态间存在定量关系。 当光源发射出的特征波长光辐射通过原子蒸气时,原子中的外层电子吸收能量,特征谱线的光强度减弱。 光强度的变化符合朗伯-比耳定律,进行定量分析。 它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原子与分子一样,吸收特定能量后,产生基态→激发态跃迁;产生原子吸收光谱,即共振吸收。 原子由基态→第一激发态的跃迁,最易发生。 每种原子的核外电子能级分布不同,当产生由基态→第一激发态的跃迁时,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二、共振线: 共振吸收线——电子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共振发射线——电子从第一激发态再跃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辐射,对应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原子的共振线的吸收共振线称为元素的特征谱线,因为: 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所以不同元素的原子从基态激发成第一激发态(或由第一激发态跃回基态)时,吸收(或发射)的能量不同,因此各种元素的共振线各有其特征性。 共振线又称为元素的灵敏线,因为: 这种从基态到第一激发态的跃迁最容易发生,因此对大多数元素来说,共振线是指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谱线。 在原子吸收光度法中,就是利用处于基态的待测原子蒸气对从光源发射的共振发射线的吸收来进行分析的。 三、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 谱线轮廓 : 原子群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所吸收的谱线并不是绝对单色的几何线,而是具有一定的宽度,称之为谱线轮廓。 1、谱线轮廓的描述: 透过光(或吸收光)强度与原子蒸气宽度呈正比关系, 即符合朗伯定律: Ⅰv=Ⅰ0ve-KvL 其中Ⅰv为透过光的强度,Ⅰ0v为不同频率光的强度,L为原子蒸气的宽度,Kv为原子蒸气对频率为v的光的吸收系数。 引入一个概念: 2、半宽度Δv 用吸收线的半宽度来表征吸收线的轮廓更清楚。 通常以吸收系数极大值一半(K0/2)处吸收线轮廓上两点的距离(两点间的频率差)来表征吸收线的宽度,称为吸收线的半宽度。 其数量级约为10-3~10-2nm。 因此,中心频率v0和半宽度Δv是表征吸收轮廓的特征参数。 二、 谱线变宽 原子吸收谱线不是一条单色的几何线,而是具有一定的宽度。 吸收线在中心频率v0的两侧具有一定的宽度。v0由原子的能级分布特征决定。 半宽度除受本身自有的宽度影响外,还受多种因素影响。 下面讨论几种重要的变宽效应: 1、自然宽度ΔvN 与原子外层电子发生能级间跃迁时激发态原子的寿命有关。 不同的谱线有不同的自然宽度,是客观存在。在多数情况下,ΔvN约相当于10-5nm数量级,可忽略。 2、多普勒变宽(ΔvD): 它与相对于观察者的原子的无规则热运动有关,故又称之为热变宽。谱线的多普勒变宽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A是吸光质点的相对原子质量;R是气体常数;T是绝对温度。代入各常数的数值后得 可见, ΔvD与T1/2成正比。 所以在一定范围内,温度的微小变化对谱线宽度的影响并不很大。但从式中可以看出,待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温度越高,则谱线的多普勒变宽越大。就其变宽的程度而言,即使是在温度较低时,也比自然宽度来得严重 。 因此,多普勒变宽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温度和谱线的频率有关。 一般情况: Δ(D=10-2 ? 3、压力变宽 (碰撞变宽) 吸光原子与蒸气中原子或分子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变宽。 或描述为: 原子与等离子体中的其他粒子(原子、离子、电子)相互碰撞而使谱线变宽,等离子体蒸气压力愈大,谱线愈宽。 根据与之作用的粒子不同,压力变宽分为两类: ①劳伦茨变宽:吸光原子与外界其它粒子(如火焰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而引起。——异种粒子碰撞 ②共振变宽:与同种原子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变宽。——同种粒子碰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