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转型经济中的中国企业集团治理
——合法性机制与效率机制的耦合∗
武立东,黄海昕,王凯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
摘 要:处于转型经济中的中国企业集团既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的制度压力,尤其是政
府为避免大量失业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动荡而施加的就业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市场上拥有
先进技术的竞争者的竞争压力。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文应用社会资本理论、网络理论及
制度理论构建了以合法性机制和效率机制的耦合视角为核心的理论模型,以2003-2009 年间
沪深 300 指数中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企业集团成长来自子公司的主
导行为;子公司基于效率的原则建构或解消集团内关系网络;而集团非正式网络对子公司所
面临的制度压力起到缓冲的作用。实证结果支持本文的论点,即中国企业集团初始于主观建
构的治理结构已经出现内化的迹象,其演变过程中合法性机制和效率机制“耦合”在一起,
相对于规范体系和效率系统相分离的观点,本文的结论是对制度理论的丰富,对企业集团治
理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集团治理;子公司;合法性机制;效率机制;制度压力;网络嵌入
一、引言
无论在新兴经济还是发达经济中,企业集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Ghemawat 和 Khanna ,
1998;Khanna 和Palepu ,2000) 。随着包含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越
发凸显,学界对企业集团(尤其是新兴经济体中的企业集团)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Hoskisson,
Eden,Lau 和Wright ,2000 ;Claessens,Fan 和Lang ,2002 ;Khanna 和Yafeh ,2005 ;Morck ,
Wolfenzon 和Yeung ,2005 ;Yiu,Bruton 和Lu ,2005 ;Carney,2008 ;kwang 等,2010) 。
在中国,企业集团是经济转型改革的直接结果。随着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深入,政府越
来越多地把国有企业的控制权转移至企业集团手中(Keister ,1998;white 等,2008 )。在这
样的发展背景下,企业集团既面临着来自政府的制度压力,尤其是政府为避免大量失业及由
此带来的社会动荡而施于企业的就业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市场上拥有先进技术的竞争者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2009JJD630002)。
[作者简介]武立东(1971- ),男,吉林白城人,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公司治理、组
织理论与战略、企业集团治理等,Email: wld@。黄海昕(1983- ),女,黑龙江绥滨人,南
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企业集团治理,Email: haixinhaixin@126.com。
王凯(1989- ),男,山东聊城人,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企业集
团治理,Email:wkab12ab@163.com。
1
的竞争压力。那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典型地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国家,中国企业集团怎样面
对转型经济中的制度冲突?企业集团又如何帮助子公司平衡来自外部的制度压力和来自产
业环境的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子公司又如何实现创新与成长?我们应用社会资
本理论、网络理论及新制度理论构建了以集团网络为基础、以合法性机制与效率机制的耦合
为核心的理论模型,着重分析了由企业集团子公司主导行为驱动形成、作为非正式组织存在
的集团网络对子公司所面临的制度压力的缓冲效用,以及子公司面对制度和竞争双重压力如
何进行策略选择,从而实现创新和成长的发展路径。
二、文献述评
1.转型经济中的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的定义多样,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观点认为企业集团是一个法律上独立的,通
过包括所有权、经济手段和社会关系等正式和非正式的纽带联系在一起,能协调行动、适应
环境的企业集合(Granovetter,1995;Khanna 和Rivkin,2001 ;Leff ,1978;Strachan,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