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私人议题到公共话语-1920―1930年代都市青年婚恋观的媒介检视
从私人议题到公共话语:1920―1930年代都市青年婚恋观的媒介检视
【摘 要】20世纪20年代之后,作为公共媒体的报纸对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讨论日渐增多。一方面,参与讨论的编者和作者认同并憧憬爱情的纯洁和真挚,但另一方面,物化的都市生活又使青年们在现实的婚恋问题上难免诸多算计。这使得对原为私人议题的婚恋问题的公开讨论充满了张力。
中国论文网 /4/view-7062383.htm
【关键词】公共舆论;都市;婚恋观;消费社会
20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知识青年们个体意识的觉醒,“爱情”这个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话题,开始与“科学”、“民主”等词汇一样频繁出现在报纸的公共舆论场之中。因往往会集纳社会各个阶层的声音,特别是普通知识青年对都市生活的个人观察和体验,所以报纸副刊作为一个公共话语平台,自然对爱情婚姻问题也颇为关注。副刊中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看法有的来自副刊主持者,有的来自社会运动的领导者,但更多的则是都市青年自身的所思所感。因此,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细读实际可以管窥都市男女在爱情观上的认知,以及当时的报刊媒体对这一原属私人话题的公开检视。
1927年初,由《庸报》副刊《天籁》为平台,报纸的主持者发起了一场关于“三角恋爱”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历时数月,参与的讨论的作者有十数人。因参与讨论者的来稿较为集中,报纸为此还在1927年2月至3月间设置了数期“三角恋爱讨论专号”。
这场讨论的起因是始于一封署名为“贞一先生”的读者求助信。在这封信中,贞一先生自述其已和青梅竹马长大的“她”有过媒订婚约,但不意又和另一女子“伊”发生感情并私定终身。而对于如何履行婚约,贞一陷入迷茫,无从选择。实际上,在1920-1930年代的现代都市,类似的问题并不鲜见。因无法处理好媒订婚姻和自由恋爱的关系,甚至发生过一些青年为此自杀殉情的悲剧。因此,《庸报》副刊的主持者把贞一遇到的问题作为典型公之于众,并寻求读者的意见。
综合来看,参与讨论的读者大致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其一,并婚或双婚,也就是一并履行和“她”以及“伊”的婚约。既然贞一和二女的感情都是真挚的,那么从爱情的实质上而言,这两份感情其实并无差别,所不同的不过一是旧爱一是新爱。在作者看来,如若“二女都爱我,而我却取一舍一”,非但给被舍者造成心灵创伤,甚至可能会引发自杀的悲剧,这绝对是一种“罪恶”。因此,并婚可能才是避免三人均作出牺牲的最佳选择。
当然,这样的并婚在一些人看来,既难于操作,又有违爱情本身的法则。在并婚的操作层面,“二女同居固非绝无可能性,不过容易引起误会,隔膜真情”,“欲求真正的恋爱,必不敢冒昧尝试”。即使三角恋爱而并婚有幸得以实现,在婚姻生活中也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在“男子方面,不会分身”,对待二女无论是陪伴或是经济供养都难以等量兼顾,一旦一方生出了“羞恼心”,“那更不堪设想了”。
而于爱情本身而言,并婚则绝不能被接受。这是因为,爱情“贵乎专”,“爱情中双方发生恋爱的关系时,决不容让有另一人来分爱。换言之,男女两方面既然发生恋爱,决不许男或女和另一男或另一女发生恋爱。如果成了角式恋爱,其中必有妒情”。更何况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负面的示范,“如果是七角、八角,大概这位男子还要忙得不知所以了”。所以这样的并婚不是爱情,“已经是把女子视为玩物了”。
其二,理性地选择结婚对象。对于因二女皆有感情即双娶或并婚――“情之所趋,不得不尔,不然恐一得一失”,甚至“发生惨剧”――的想法,很多读者其实并不以为然:”恋爱失望,是容易发生惨剧的。不过我以为怕发生惨剧,莫如不谈恋爱。”,既然“精神的恋爱,二女是难并存的”,那么就需要理性抉择。读者“萧郎”给出的办法是,选择和“她”结合。主要的理由有,首先“她对于你,数年相交,她当然倾心相爱你”,这是“前途一生的幸福”的根本保障;其次“又能受你家庭之欢迎”,足以慰藉双亲。当然,前提是“伊”也要终身有托。
其三,抱定独身主义,不以结婚作为最终目的,而将恋爱进行下去。这是因为“真挚纯洁的恋爱是精神方面而不是肉体方面的。恋爱归宿,不一定全都是婚姻”。因此,即使不结婚,也可以“继续着去渡友谊纯洁的爱的生活”。而在这“高尚的甜蜜的爱之源泉中”才会得到持久的“精神慰藉与兴奋”。
通过对这场争论的细读可以发现,从宏观上看大多数都市知识青年对于自由恋爱都是充满憧憬的,这显然符合时代主流话语对于爱情的概念设定。而对于恋爱中的个体来说,爱情是和幸福相连而绝非牺牲,特别是类似此类二女同时对一男付出情感的情况,如强令顾全所谓的爱情而“使两方面相忍”,则“完全令两方面蹂躏于男子手段之下”,是万万不可取的。参与讨论的大多数读者都认同爱情”总宜纯洁诚恳者为贵”,甚至一些读者认为“倘设身于其间,当以贫者是尚”。这显然反映了青年们对于纯真爱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