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站台到远方中国人进入“后火车时代”.docVIP

从站台到远方中国人进入“后火车时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站台到远方中国人进入“后火车时代”

从站台到远方中国人进入“后火车时代”   火车和铁路频繁地出现在人名、教科书、小说电影和歌曲里,参与和渗透在中国人的现实和精神世界中,成为了不同时期的经典“道具”,构成了我们观察火车与铁路的一个文化视角。 中国论文网 /4/view-7244412.htm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在很多部小说都写到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从远方通往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殖民者修建的铁路,是来开发马孔多的香蕉种植园,铁路一度为小镇带来繁荣,但是最终殖民者离去,小镇又陷入荒凉。   铁路是现代艺术家钟爱的对象。它从当下通往看不见的远方,通往不确定的未来,它似乎是无穷无尽的,而铁路上奔跑的列车,又是一个密闭的空间,任何故事都可以发生。在最新一部的007电影《幽灵党》中,詹姆斯   在中国也不例外。不同时期的电影或小说,对火车和铁路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其中的变化,就构成了我们观察铁路的一个文化视角。   《铁道游击队》中的民族大义   毫无疑问,中国人最熟悉的和铁路有关的作品就是《铁道游击队》,电影从张又侠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后来又拍了电视剧版本。张又侠写《铁道游击队》是有现实基础的,铁道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现山东枣庄一带的一支抗日武装,该游击队成立于1940年1月25日,受八路军苏鲁支队命令成立,成立时称“鲁南军区铁道大队”。人员最多时达300余人。   游击队斗争的主战场就是铁道,核心情节是:八路军缺乏各种物资,而日军又通过铁路大量运输,于是,游击队就想办法登上火车,夺取这些物资。比如,“飞车夺药”:鲁南军区主力由于长期作战,药品匮乏。10月的一天,临城车站的内线搞到了一个重要情报:有一列装载药品的货车将由青岛开到临城,然后向南行驶。铁道大队立即行动,做好了夺药品的准备。当晚10时,列车从临城站开出,游击队员飞身上车,找到装载药品的车箱,列车行驶到沙沟与塘湖站之间,战士们迅速将药品掀下,由埋伏的队员运走。   除了药物,游击队从火车上抢夺的物品还包括棉布、军装、被子、显微镜等等,正所谓“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除了抢夺列车上的物品,游击队还经常对铁路进行破坏,“今天扒铁道,鬼子的火车出了轨。明天晚上,沙沟附近的电线杆被破了一里多路长。后天更大的事件发生了。沙沟站的两个鬼子特务,突然被打死,尸首丢在乡公所不远的地方”。   游击队战无不胜,最大的原因是情报可靠,他们在车站安插眼线,以便得到第一手的消息,车站副站长张兰和工人林忠就是其中的两位。林忠和张兰自小就认识,因为他俩的父亲都是铁路工人,曾经有几年在一起作工,所以两家的孩子常在一起。以后分开了,林忠就在铁路上干活。张兰因为上了几年学,托人介绍到车站给站长当学徒;一边学习站上的事务,一边给站长作助手帮忙。由于业务熟悉,由司事慢慢熬到副站长,而林忠却当了工人。虽然职员和工人之间界线很悬殊,可是由于自小在一起,所以两人见面,还像一般的朋友一样,兄弟相称。   张兰的妻子被鬼子欺侮,但是他不敢打鬼子,还偷偷打自己的妻子,这种侮辱不但让他彻底“病倒”,甚至让他变得“不像个人”。当林忠鼓励他有所作为的时候,他说:“你看我这个病样子!”而林忠则非常自信地要带他去看医生,治好他的病,他们要去找的“医生”不是中医也不是西医,而是“飞虎队”――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由小说改为电影,情节更紧凑,保留更多的是“动作戏”,但是一些内心戏却更耐人寻味。张兰在铁路上上班,被看做是为日本人做事,直到他为抗日服务,才算走上正道。《铁道游击队》的经典,就在于它把精彩的火车戏与民族大义结合起来,既让人看得过瘾,又能得到教育。游击队驰骋的铁路线,连接的是胶济铁路(从青岛到济南),最早是德国人修建,理所当然地被视作帝国主义侵略的象征。事实上,一直到抗战,尽管中国已经有了几条铁路,但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农民而言,铁路仍然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种对家乡和田园的入侵。《铁道游击队》中的民族意识,和当时铁路的现状是分不开的。   主旋律:   从《12次列车》到《进京列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终于迎来了长期和平的环境,也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认真规划铁路了。   上世纪90年代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夜走灵官峡》,是1954年作家杜鹏程到宝成铁路工地灵官峡隧道施工现场的采访,里面有这样的场景:“他把我的手推开,提着两个小拳头,偏着脑袋质问:哼!叫我小鬼?我有名字呀!他指着床上那个睡得挺香的小女孩说:妹妹叫宝情(成),我叫情(成)渝!”修路工人随工地迁徙,孩子的名字是最好的见证。到了21世纪,宝成铁路已经属于老旧而需要改造的线路了,这篇课文也不见了。不过,人教版的语文课文中又出现了一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写的是冻土区的风火山隧道施工,这里施工难度巨大,“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