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个人空间(PersonalSpace)、私密性(Privacy)和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这一课题所要讨论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三个重要概念。 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空间”的概念(Sommer,1959)。自1959年以来,公布于众的有关研究已超过300项。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生物学、人类学、建筑学中早已出现。在人类中,个人空间既包含生物性的一面,又受到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结果发现,被试者对图形的摆放并不是随机的和无规律的,对于谁与谁靠近以及靠近到什么程度,他们都有—套特定的反应,而且相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者往往表现出非常相似的反应。例如妇女与儿童的距离摆得比男人与儿童更近;而狗的图形摆得距男人比女人更近。 为了利用这种方法测量人际距离,实验者要求被试者想象背景上已有的一个图形是二个特殊的人,如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好友,而中间的图形代表自己,然后再让他们选择位置摆放,最后研究者测量代表自己的图形与代表他人图形之间的距离,以了解个人空间的大小。 一项在精神病院所进行的研究中,萨默(R.Sommer)选择了一个独坐在凳子上的男性精神病患者为被试者,萨默走过去坐在他旁边,一句话也未说。若患者稍微移动一下,他也跟着移动,始终与患者保持15cra的距离。为系统了解病人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萨默还选择了一些病人作为对照组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闯入正在图书馆阅览室看书或学习的女学生的个人空间,并选择一些在这里学习的女生作为对照组。实验者坐到被试者旁边的椅子上,并挪动椅子尽量靠近被试者,但保持身体不接触。30分钟后,70%受侵犯的被试者离开了座位,而对照组中只有13%的人离开座位。然而在侵犯不严重的情境中,如在实验者和被试者之间有一张桌子或一把空椅子,被试者则几乎没有反应。 入侵者所显示的地位也影响图书馆中被试者的反应。如果入侵者是一位衣冠楚楚才气外露的男士,学生则会更急于逃走。一个人在侵犯别人个人空间的同时,他(她)自己的个人空间也同时被别人侵犯,因此侵犯别人的人自己也感到不自在。 例如,在大学教学楼饮水器前1.5m以内有人时,人们就不愿在这里饮水;但如果饮水器被遮挡(安装在两侧有墙的凹空间内),即使附近有其他人存在,也不影响被试者在这里饮水。然而在社会高密度拥挤的情境中,人们到饮水器前饮水几乎不受影响,因为这时人们对社会线索不太注意,因而对侵犯个人空间也不会感到那么不安。 一般来说,人们更不愿入侵正在交谈的群体的个人空间,四人群体比两人群体的影响更甚。看来正在交谈的群体的社会密度显示了群体本身的凝聚力,自然要受到别人的尊重。人们也更不愿侵犯社会地位高的群体空间,这可以从群体成员的年龄和衣着显示出来。所以步行者距群体成员一般比距单独的个人更远。 1.情绪 由于个人空间从情绪和身体两方面对个人起着保护作用,因而它也随个人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研究.显示,焦虑的或感到社会情境对自己有威胁的人需要比一般人更大的个人空间。 2.人格 影响个人空间的一个人格变量是内在性一外在性(intemality-extemality)。内在人格认为,事件的因果在自身的控制之下;而外在人格认为事件结果受外因的控制,与陌生人处在近距离时感觉安全受到威胁,比内在人格者需要与陌生人保持更大的距离。 自尊心强的人所需要的个人空间比自尊心弱的人要小,因为自尊心强的人对自己采取肯定和信任的态度,对别人也容易采取同样的态度;对自己不肯定,不信任,对别人也不易信任。合群的人比不合群的人与人保持更近,的距离。显示暴力倾向的囚犯的个人空间差不多是正常人的3倍。 而在北美和北欧文化中(如德国、英国和美国白种人等),则喜欢较大的交往距离和个人空间,一般很少对他人使用非言语的密切行为。这一观点已得到霍尔本人和其他研究者的证实。当两个文化不同而又互不了解的人相互交往时,尴尬的局面就会出现:一方总感到彼此距离太远而不断向前靠拢,另一方则总感到距离太近而不断后退。 美国在空间行为方面的亚文化差异也相当复杂。有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对空间行为的影响可能比亚文化的影响更重要。但霍尔强调指出,以上研究主要针对地中海和北欧文化,而且都是粗浅模糊的分类,对其他文化,尤其是亚洲文化不一定完全适用,文化差异对行为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例如,随便对学校男生和女生进行几天观察不难发现,那些人格相似的个人之间比人格不同的个人之间更加靠近。也就是说,相似性增加了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缩小了人际距离。感到别人与自己相似之处越多,对别人就越容易产生好感,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以群分”的行为倾向。年龄相近、人格相近、兴趣相同、共同的利害关系、同乡、同行、同学、同事,都会促使人们具有共同的兴趣和话题而彼此接近。 (一)密切距离(工nti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