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6专题 生物与环境
知识网络
第一讲 种群与群落
知识细化回顾
1.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性别比例等。
2.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其中“S”型曲线和“J”型曲线主要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增长阶段。
3.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
①群落的物种组成
②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
③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④群落的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要点归纳
一、种间关系的两种生物的数目与能量关系
1.互利共生:如大豆与根瘤菌
特点: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如图1所示:
2.寄生:如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和被侵染的细菌。
特点: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如图2所示:
3.竞争:如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
特点: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若两种生物生存的能力不同,如图3甲;若生存能力相当,则如图3乙。
4.捕食:如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特点: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如图4所示:
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和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的关系
1.曲线分析
(1)图A:“J”型曲线,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增长率不变。
(2)图B:“S”型曲线,现实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K值的含义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允许的种群个体数量的最大值。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条件下K值不同,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也不相同。 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3)图C:微生物(细菌)的生长曲线,从开始生长到死亡的动态变化可分为四个主要时期: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性、衰亡期。
2.A、B曲线的综合分析
3.A、B、C三曲线所示种群增长率分析
【特别提醒】
①“J”型曲线是由始至终都保持着几何级数的增长,而“S”型曲线是由始至终都具有环境阻力,增长率始终小于“J”型曲线,所以决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的。
②“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为最大值时,增长率为零。
③C曲线所示的微生物在调整期和稳定期增长率几乎均为零,而在衰亡期种群数量出现负增长。
4.A、B曲线和C曲线的区别与联系
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
(2)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应该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预测一个国家的人口变化情况)。
四、种群密度的调查
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样方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标志重捕法
3.注意事项
(1)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以防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2)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危害,不会影响动物的寿命和行为。
(3)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第二讲 生态系统
知识细化回顾
1.各类生态系统的特点
(1)群落结构复杂,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
(2)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影响生物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
(3)水库、池塘和稻田以及红树林等都属于湿地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具有的特点是无法实现自给自足,需要人为地不断输入。
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生态系统成分的分析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输入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2)各营养级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耗、传给下一个营养级、传给分解者。
(3)传递效率:10%~20%。
(4)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循环物质: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H、O、N等。
(2)循环特点: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循环范围:生物圈。
6.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