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第四节 补阴药
补阴药概述
【含义】以滋养阴液,纠正阴虚的病理偏向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阴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
【药性特点】
性味以甘寒为主,部分有苦味或咸味。
补肺胃之阴者,主归肺胃经;
滋肝肾之阴者,主归肝肾经;
少数药能养心阴,可归心经。
【功效】补阴,多兼润燥或清热之效
具体包括补肺阴、补胃(脾)阴、补肝阴、补肾阴、补心阴等。
【适应证】阴虚证
肺阴虚
胃(脾)阴虚
肝阴虚
肾阴虚
心阴虚证
【配伍应用】
用于不同脏腑的阴虚证,应针对各种阴虚证的不同见症,随证配伍,标本兼顾。
治疗热邪伤阴或阴虚内热证,常配清热药,以利阴液的固护或阴虚内热的消除。
兼血虚或气虚者,配补血药或补气药。
在补阴药中适当辅以补阳药,使阴有所化,并可借阳药之通运,制阴药之凝滞。
【使用注意】
本类药大多有一定滋腻性,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者慎重。
【补阴药教学内容】
掌握:北沙参、麦门冬、龟甲、鳖甲
熟悉:天门冬、玉竹、石斛、百合、
枸杞子
了解:南沙参、黄精、墨旱莲、女贞子
北沙参《本草汇言》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
【产地】主产于山东、江苏,福建等地亦产。
【采制】夏秋两季采挖,洗净,置沸水中烫后,除去外皮,干燥,或洗净后直接干燥。
【处方名】北沙参。
【药性】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应用】
1.肺阴虚证。甘润而偏于苦寒,补肺阴,兼清肺热,适于阴虚肺燥有热之证。
2.胃阴虚证。补胃阴,兼清胃热。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使用注意】
《本草从新》谓北沙参“反藜芦”;
《药典》(2005年版)亦认为北沙参“不宜与藜芦同用”,应加以注意。
南沙参《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沙参的根。
【产地】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采制】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趁鲜刮去粗皮洗后干燥,切厚片或短段生用。
【处方名】南沙参、沙参。
【药性】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清肺
清胃生津
补气
化痰
【应用】
1.肺阴虚证。甘润微寒,补肺阴、润肺燥,兼清肺热。其润肺清肺之力略逊于北沙参,但兼有一定的祛痰作用。
2.胃阴虚证。养胃阴,生津止渴,并清胃热,兼能补益脾气,对热病后期,气阴两虚,余热未清,不受温补者,尤为适宜。
【用法用量】 煎服,9~15g。
【使用注意】 反藜芦。
鉴别用药
北沙参、南沙参功用鉴别
同:北沙参与南沙参功用相似,均以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或补肺胃之阴,清肺胃之热)为主要功效。
异:北沙参清养肺胃作用稍强,肺胃阴虚有热之证较为多用。南沙参尚兼益气及祛痰作用,较宜于气阴两伤及燥痰咳嗽者。
百 合《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百事科植物百合或细叶百合的肉质鳞叶。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以湖南、浙江产者为多。
【采制】秋季采挖。洗净,剥取鳞叶,置沸水中略烫,干燥,生用或蜜炙用。
【处方名】百合、野百合、炙百合。
【药性】甘,微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应用】
1.阴虚燥咳,劳嗽咳血。本品微寒,作用平和,能补肺阴,兼能清肺热,兼有一定的止咳祛痰作用。
2.阴虚有热之失眠心悸及百合病心肺阴虚内热证。本品能养阴清心,宁心安神。
此外,本品还能养胃阴、清胃热,可用治胃阴虚有热之胃脘疼痛。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蜜炙可增加润肺作用。
麦 冬《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块根。
【产地】主产于四川、浙江、江苏等地。
【采制】夏季采挖,反复暴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打破生用。
【处方名】麦门冬、麦冬、大麦冬、寸麦冬、寸冬、杭寸冬、笕寸冬、连心麦冬、去心麦冬。
【药性】甘、微苦,微寒。
归胃、肺、心经。
【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应用】
1.胃阴虚证。味甘柔润,性偏苦寒,长于滋养胃阴,生津止渴,兼清胃热,广泛用于胃阴虚有热之证。
2.肺阴虚证。养肺阴,清肺热,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证。
3.心阴虚证。养心阴,清心热,略具除烦安神作用,可用于心阴虚有热之证。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天 冬《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块根。
【产地】主产于贵州、四川、广西等地。
【采制】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茎基和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热除去外皮,洗净,干燥,切片或段,生用。
【处方名】天门冬、天冬、明天冬、肥天冬、大天冬。
【药性】甘、苦,寒。归肺、肾、胃经。
【功效】养阴润燥,清肺生津。
【应用】
1.肺阴虚证。本品甘润苦寒之性较强,养肺阴,清肺热,宜阴虚肺燥有热之证。
2.肾阴虚证。本品滋肾阴,降虚火,宜肾阴亏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