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疗效评价.doc
小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疗效评价
【摘 要】目的:探讨罗红霉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54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罗红霉素、辛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改善幅度好于对照组,组间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6分钟步行距离和呼吸困难分级情况均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罗红霉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疗效可靠,改善患者通气功能障碍,增加活动耐力,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罗红霉素;辛伐他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903-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呼吸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病程较长,是以气流不可逆性受限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慢阻肺引发的通气血流比例发生失调,肺泡的毛细血管网大量的丢失,最终造成了患者发生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同时继发肺动脉高压,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严重的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慢阻肺引发的肺动脉高压属于全身的系统性炎症反应,可以通过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对患者多脏器带来影响,他汀类药物以往应用在心血管内科广泛,近年来发现其在降低肺动脉高压方面通阳具有不错的效果。我院采用罗红霉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3年10月在我科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54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治疗组,每组各27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62.46±3.07)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5.67±1.35)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2.98±3.12)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58±1.41)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采取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肺动脉高压诊断依据WHO中推荐: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力超过25mmHg,运动状态下超过30mmHg;年龄在50-80岁之间,所有患者均为自愿接受临床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2]。
排除标准:除外合并有严重的肝、肾、心脏功能不全患者以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除外精神疾病患者和恶性肿瘤患者;除外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西医常规治疗方案,包括吸氧、解痉止咳、化痰平喘、强心利尿以及抗凝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头孢哌酮舒巴坦1g/次,2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罗红霉素和辛伐他汀治疗,辛伐他汀(默沙东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130188)10mg/次,晚睡前服用,罗红霉素(扬子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150mg/次,2次/d。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抽取动脉血,使用Premier血气分析仪器测定患者pH、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改变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6分钟步行距离情况、呼吸困难分级情况,呼吸困难分级分为:I级快走或者上缓坡时出现气短;II级为由于呼吸困难造成比同龄人走路慢或者是按照自身速度在平地行走需要停下来呼吸;III级为平地步行100米或者数分钟后需停下呼吸;IV级为患者出现明显呼吸困难无法离开房屋或者是在换衣服时就出现气短[3]。
1.4统计学处理
对患者治疗情况由专人进行整理、归纳并录入计算机,形成数据库,采用SA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治疗组血气分析详见表1。
3 讨论
慢阻肺是我国严重危害人群身心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发病率高达8.2%,每年由近6%的人发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有报道称慢阻肺患者存在高凝血状态以及持续肺部的微小血栓生成是加重肺动脉高压的重要因素。而慢阻肺患者长期的缺氧和高碳酸血症会刺激骨髓的造血细胞功能增强,红细胞代偿性增多,血容量增加,进而引发血粘稠增高与循环阻力加大,肺动脉表现出高压;此外感染会造成免疫球蛋白附着在红细胞,让红细胞的负电荷屏障关闭,产生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