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麦株高问题的探讨.doc
小麦株高问题的探讨 摘要:为提高育种预见性和选择效率,对小麦株高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选育矮秆和半矮秆品种是现代小麦育种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小麦品种过度矮化的不利影响和适度高化的有利作用。株高的理想范围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来确定。在适当控制株高的基础上,应着重提高茎秆质量和根量,注重合理群体组成及冠层结构的选配工作,进一步优化综合农艺性状,从而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形态性状的理想组合,才能提高产量潜力,实现产量的突破。 关键词:小麦;株高;收获指数;生物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2.10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3-0130-05 AbstractTo enhance breeding predictability and selection efficiency, the problem of wheat height was discussed. Breeding of the dwarf and semi-dwarf varieties was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odern wheat breeding.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over-dwarf and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moderate height were analyzed. The ideal height range was not certain, which should be determined based on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yield level. On the basis of appropriate height, we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tem and the quantity of root, screening rational group composition and canopy structure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comprehensive agronomic traits of wheat. Then the ideal combination of wheat morphological traits on higher basis could be realized to improve the yield potential and make a breakthrough. Key wordsWheat;Plant height;Harvest index;Biomass 小麦茎秆是支撑器官,支撑地上各部器官,使叶片分布均匀,有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是营养成分的输导器官和贮藏场所,为各种生理活动的必经之路。小麦茎秆兼有“源”和“库”的部分功能,并且是叶片、籽粒之间“流”的通道,其形态和功能对小麦高产、抗倒等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1]。虽然茎秆特性不是育种的直接目标,但其影响植株成穗的多少,对产量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其遗传力较高,在早代选择就有效。因此,在育种实践中,茎秆特性作为重要的间接育种目标,极受育种工作者的关注[2]。隋学艳等认为株高作为高产小麦品种一个重要的形态性状,与冠层性状分布及冠层温度都有较大的关系;虽不直接构成产量,但与群体大小、个体优劣以及收获指数等密切相关,是高产的重要影响因素[3~5]。鉴于株高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育种实践,对小麦株高问题做如下探讨。 1选育矮秆和半矮秆品种是现代小麦育种的发展趋势 在小麦由中产向高产转变的过程中,生产上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因生产条件的改善而引起的倒伏问题。过去生产上延用的中高秆品种在高产条件下会出现严重倒伏而减产,抗倒伏是高产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尽管倒伏还与茎秆的坚韧度、弹性、基部节间长度以及根的分布深度等特性有关,但株高仍是造成倒伏的主要因素。世界上主要产麦国普遍提出了对矮秆小麦品种的要求,先后开展了小麦矮化育种,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小麦品种适当矮化,不仅是为了防止倒伏,更主要的是削减了部分茎、叶鞘的生长,使拔节后幼穗的生长发育有较优越的条件,将更多的光合产物用于籽粒生长。矮化的主要生理效应是调整源结构,在高氮素营养条件下,控制植株营养生长势,降低茎秆对同化物的竞争力,增加产量库的强度和提高后期光合生产力,加快了同化物的运输率,相对增加了对穗部同化物的供应,调节养分分配的比例关系,增加同化物的贮存能力,提高穗的需求和结实能力,能够在单位面积上生产较多穗数和粒数,也就是建造较大的光合产物贮藏库,从而提高了经济产量[6~9]。徐风(1986)[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