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惊叹与焦虑:工业摄影的轨迹.doc
惊叹与焦虑:工业摄影的轨迹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由导演肯尼斯?布莱纳扮演的英国工程师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1806-1859)缓缓诵出莎士比亚名剧《暴风雨》的台词名句:“不要恐惧,这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而此时的开幕式正进行到英国工业革命的环节。布鲁内尔是英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工程师,作为英国人的骄傲,他曾经设计过桥梁、隧道,并且还建造了世界上的第一条铁路,加速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 如同奥运会开幕式所展示的,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769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相对于人类的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工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现代化,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伦敦奥运开幕式用声光电的视觉化方式展现了工业革命的不同阶段。其实,真正用视觉元素记录了工业革命漫长历程的各个方面并留下大量珍贵资料的,则非摄影术莫属。而且工业革命不仅提供了摄影术所需要的技术基础,还提供了摄影的消费需求。自1839年被发明以来,摄影题材与语言的变化就伴随着工业演进的不同阶段。翻看早期的摄影史,可以检索到很多与工业内容相关的照片,其中大都是由佚名摄影师完成的,有的是工厂主雇佣拍摄的,有的是不知名的摄影技师自己独立完成的。在摄影的早期阶段,比较有名的一张与工业时代有关的影像,是卡罗氏摄影法发明人、英国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1800-1877)于1843年拍摄的《建设中的纳尔逊纪念柱》(Nelsons Column under Construction, Trafalgar Square)。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距离摄影术发明不过四年,从中可以看到纳尔逊纪念柱的施工现场和现在的工业场景颇多相似之处,也可以看到很多早期工业的细节,包括工地护板贴满了广告,上面也赫然写着“严禁张贴”。尽管在1845年出版的第二本摄影集《苏格兰的阳光画册》中,塔尔博特还是强烈表达了对迅速消逝的农业生活依依不舍,但是多方面的爱好,让他敏锐地注意到了新的工业革命的巨大潜力。 但是很快,摄影对工业革命的感情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工业化迅速改变了农耕时代的一成不变的面貌,传统的牧歌田园式的场景被快速侵蚀,这也让早期的摄影师没有过多的精神上的准备,避之唯恐不及。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可阻挡,甚至于以创造性地使用合成照片而在摄影史留名的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也在一张名为《艰难时刻》(Hard Times)的合成照片中,极具想象力地表现了失业的焦虑。 摄影开始表现工业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境遇的变化,最早是从绘画的影响而来。尽管在艺术领域中,有后来的20世纪初像未来主义那样的对于现代大工业生产所带来的速度和效率所发出的由衷赞美,但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以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的《碎石工》(1851-1852)等一批现实主义作品的出现,标志着对工业化的疯狂蔓延所带来的社会及道德问题已经开始关注和表现。 可以说,摄影对工业革命的表现,是在惊叹、赞美与焦虑中不断前行的。在工业摄影的最初阶段,由于采矿工作存在极大的难度和危险性,因此采矿这一主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极大地吸引了艺术家、作家和摄影师,以至于后来矿业公司自己也委托拍摄了很多照片并常常在国际展会上展出。对采矿这一工业化的主题的关注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摄影师的作品中,比如萨尔加多的《巴西帕拉达山区露天金矿》。 而刘易斯?W?海因在1910年前后拍摄的采矿男孩,是同类题材中最引人注目的,这些照片被用作社会运动的一部分,反对重工业对童工的无限制使用。 海因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他一生的摄影作品,几乎都和工人的生活状况有关。他最早的纪实摄影,就是拍摄那些抵达纽约的移民。此后他还拍摄了反映钢铁工人生存状况的专题。1908年他成为美国童工委员会(National Child Labor Committee,NCLC)的摄影师。那个年代,有170万童工在工厂里做苦力,年纪最小的只有3岁。作为调查员兼摄影家,他深入到各地的工厂、矿井,把童工恶劣的劳动条件通过照片揭示出来。海因曾说过:“摄影不应当仅仅为了美,而应有一个社会目的。要表现那些应予赞美的东西,也要表现那些应予纠正的东西。”这些作品直接促成了人道的儿童劳动法的实施。 海因所处的20世纪初,纽约和芝加哥在工业化的浪潮下,竞相建造世界最高摩天大楼,但当时的摄影分离派却对这种工业景象背后的社会意义视而不见,他们拍摄布鲁克林大桥或者弗拉迪罗大厦等标志性建筑,但却是采取剪影式的图案化处理,劳动者在他们的镜头中依然还是画面中的小点缀或者作为高大建筑的参照物。1920-1930年代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