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刘反曹与帝蜀寇魏关系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拥刘反曹与帝蜀寇魏关系论.doc

拥刘反曹与帝蜀寇魏关系论   摘 要:《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是“拥刘反曹”思潮与帝蜀寇魏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拥刘反曹”思潮与帝蜀寇魏观念的具体形态不同,所展现的刘备形象亦不同。民众因刘备行仁政而拥刘,以同情为感情基调,将其塑造成寄托理想的草莽英雄;官方因刘备出身正统而帝蜀,以颂扬为政治目的,将其塑造成战无不胜的抗敌英雄。   关键词:拥刘反曹 帝蜀寇魏 刘备形象 流变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4-0081-03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2012年研究生创新科研资金项目《刘备形象源流研究》阶段性成果(YJSCX2012――177HLJ)   作者简介:关庆涛(1984―),黑龙江鸡西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   在《三国演义》的研究过程中,“拥刘反曹”问题无法回避。作者为何对刘备称赞有佳,对曹操深恶痛绝?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前辈和时贤已取得卓越成就。现存最早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问题进行探讨的,是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前庸愚子的《序》和修髯子的《引》。庸愚子的《序》对曹操、刘备的褒贬态度非常鲜明,修髯子的《引》则首次提出了“知正统必当扶,窃位必当诛”,即提出了“正统观”问题。万历年间的《三国志传》前有一篇佚名的《序》,该《序》首次对三国时期孰为正统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梳理,后世研究者探究三国时期的正统观时多沿此法,主要代表作为刘知渐的《试论如何正确理解“三国演义”的正统思想》[1] (P.88 ),何满子的《〈三国演义〉的蜀汉正统观及其他》[2] ( P.1 )等。明种德堂刊本《三国志》前有一篇李贽的《三国志叙》:“外传多矣,人独爱《三国》者何?意昭烈帝崛起孤穷,能以信义结民,延缆天下第一流,托以鱼水,卒能维鼎西隅,少留炎汉之祚,殊足鬯快人意。”[3] (P.891 )该叙首次提出昭烈以信义结民。后世学者论述刘备得民心者多秉此说,代表作有张锦池的《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拥刘反曹问题》[4] (P.1 ),关四平的《褒刘贬曹的时代性思潮》[5] (P.85 )。官方的正统观与民间的“拥刘反曹”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今试以刘备形象为中心,从历史纵向的角度考察官方与民间对刘备态度的变化过程,以探究两种思想的相互关系及在刘备形象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民间拥刘思潮探析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军阀之一。早年起兵,势单力薄,不仅数度抛妻弃子,求和吕布,还要周旋于袁绍与曹操之间。多次转徙给刘备留下了“孤穷刘备”“反复难养”的恶名。他建都成都后,旋即兵败夷陵,称帝两年便病逝永安宫,真可谓半生潦倒,含恨而终。他出身卑微,织席贩履,这使他更直接地意识到民心的重要。刘备作为军阀,既没有曹操式的兴兵报仇屠徐州,也没有孙权式的“性多嫌忌,果于杀戮”。然刘备最终没有取得天下,民众在塑造刘备形象时,更多的是掬一把同情的泪水。   裴松之注《三国志》,采用了不少民间传说,其中很多记载表现了民众对刘备的同情。早年随刘子平讨张平时,刘备“遇贼于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6] (P.872 )。三国时期,靠佯死以保命,哪个集团的首领有过如此不堪的经历?刘备投靠曹操期间,不得不种芜菁以韬晦;投靠刘表期间,叹髀肉复生而有檀溪之窘。即使身世飘零,迹类转蓬,但当阳之难,仍能保民。所以习凿齿称赞刘备“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   隋唐五代时期,民众对刘备的同情逐渐向上层社会扩散,基本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同。隋代杜宝修《水饰图经》,有“刘备乘马渡檀溪”故事,此故事初载于《世语》,裴松之引此以注《三国志》,并于其后引孙盛的辨析:“此皆世俗妄说,非事实也。”[6] (P.877 )由此可见裴松之对此故事持怀疑态度。然在隋炀帝时,此故事却传到了宫廷,为帝王所钟爱,民间同情刘备的态度为上层统治者所接受。唐代诗歌中的刘备形象,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安史之乱前,刘备因“猥自枉屈”而三顾茅庐,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肯定;安史乱后,文人士大夫对刘备的吟咏则转移到对其王业不成的悲悯上来。刘禹锡在《蜀先主庙》中歌曰:“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7] (P.4016 )蜀故妓在魏宫前舞出的是亡国之恨,是黍离之悲。蜀汉亡国皆由于先主“生儿不象贤”,刘禹锡痛恨惋惜后主的不贤,对“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蜀先主则掬一把同情的辛酸泪。   北宋时期,民间仍沿袭隋唐时期对刘备的同情。据苏轼《东坡志林》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8]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