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缺失的宇宙早期历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找缺失的宇宙早期历史.doc

寻找缺失的宇宙早期历史   天文学家是研究宇宙历史的,而考古学家是研究人类历史的,但天文学家比起考古学家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即他们能看到过去。   看到过去?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原来光速是有限的,这意味着一个天体离我们愈远,它发出的光到达我们地球所需的时间就愈长。譬如说,此刻我们看到距地球10亿光年外的一颗恒星,那么这束光必定是它在10亿年前发出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这颗恒星10亿年前的模样。   这样,我们利用目前最强大的望远镜,已经能够追溯到宇宙大爆炸之后5亿年的那一时间。换句话说,在宇宙137亿年的“历史”中,除了最初的5亿年还不为人知,其余的历史我们都已经有所了解。至于作为宇宙“婴儿”期的那5亿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目前只掌握这样一件事实:在大爆炸之后大约40万年,遍布宇宙的背景辐射开始形成,这一辐射起初温度极高,后来随着宇宙膨胀,才逐渐冷却,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2.73K微波背景辐射。   至于这一时期其余时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只能做各种猜测。这就好比一个人对5岁之前的记忆,除了记得不到1岁时被火烫了一下,其余一概都记不得了一样。但现在,得益于新的观测技术和手段,宇宙历史中这一缺失的篇章将很快得到填补。   第几代恒星才开始   形成星系?   关于这一缺失的篇章,其实理论家们早已经为我们勾勒出了大致的图景。线索来自微波背景辐射:大爆炸之后大约40万年,宇宙温度降低到可让质子和电子结合形成氢原子,氢原子散射光子,使之均匀地遍布整个宇宙。背景辐射中温度的微小起伏则说明当时氢原子的分布并非完全均匀,已经显出疏密不均的“团团块块”。这些团团块块就是形成恒星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演化成了恒星。这些恒星,又受到彼此引力的拉拽,在数亿年的时间里形成了星系。   当这一切进行的时候,宇宙的“个性”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能量的辐射摧毁了刚形成不久的氢原子,把电子和质子重新“解放”了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宇宙“重电离”时期。这一时期大约结束于大爆炸后7亿年。   但这些故事只是在缺乏观测证据的条件下所做的大致猜测。我们对于这一时期宇宙演化的许多细节依然一无所知。   譬如说,首先,组成最早星系的是什么?你或许会想,当然是最早的恒星呗。但这个“当然”很成问题。我们知道,在宇宙历史上,有过好几代恒星。最早的恒星“爷爷”们,看起来完全不像后来的子孙,它们成长的环境很特殊。它们是在单纯由氢和氦元素组成的环境中长大的,因为宇宙大爆炸只大量制造了这两种元素。而稍重的元素,比如碳、氧、硅等,还有待于这些恒星“爷爷”内部发生核反应才能进一步制造出来。这些稍重的元素跟原有的氢、氦一起,构成了像太阳这样的第二或第三代恒星的成长环境。   我们目前知道,第一代恒星个头都很大,一般达到太阳质量的100多倍。因为个头大,燃烧得快,所以它们的寿命也短,平均只有几百万年。但寿命这么短,怎么来得及形成星系呢?要形成一个星系,至少需要上亿年时间。难道是第二代恒星才开始形成稳定的星系的吗?   超大质量黑洞是   怎么来的?   此外,存在到如今的宇宙“巨兽”也为我们增添了新的谜团。这些巨兽就是超大质量黑洞。我们知道,几乎每一个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中心,都隐藏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是数百万乃至数十亿倍的太阳质量。它们是怎么变成巨无霸的?   一种理论认为,这些黑洞起初质量并不大,是恒星坍缩之后形成的,后来不断“吞吃”周围的星云和恒星,才变成了现在的这副样子。然而,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要是通过这种方式长成,所需时间甚至超过了整个宇宙的年龄。   另一种理论则干脆假设它们一开始就几乎这么大,是由宇宙早期大量的气体云直接坍缩而成的。但气体云怎么不经过恒星阶段就直接坍缩成黑洞呢?这在理论上缺乏依据。   还有,宇宙“重电离时期”电离氢原子的高能辐射来自何处?是来自第一代恒星的紫外线辐射,还是来自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物质摩擦发射出的X射线?这些问题我们都还不清楚。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建造更加强大的常规望远镜来寻找答案。但哪怕功能最强大的常规望远镜,在那样遥远的距离,也仅能观测到那些最明亮、最显眼的天体,而形容词前加了“最”字,可见它们即便被观测到,也没有代表性,我们想知道的是一般的情况。   记录宇宙早年历史的   21厘米射电波   有一个好方法可以窥探宇宙早期,即捕捉来自氢原子的射电波(也就是无线电波)。   在宇宙“重电离时期”刚开始,中性氢原子应该是十分丰富的,它们会发射出微弱的辐射。在每个氢原子里,都有1个电子和1个质子,电子和质子都有自旋,所以就好比两个小磁针。根据量子力学,在外部磁场中(宇宙空间充满了磁场),它们的自旋只有两个朝向:顺着磁力线和逆着磁力线方向。从一个朝向翻转到另一个朝向,需要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