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散补偿光纤不同补偿方式的仿真研究.docVIP

色散补偿光纤不同补偿方式的仿真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色散补偿光纤不同补偿方式的仿真研究.doc

色散补偿光纤不同补偿方式的仿真研究 摘要: 从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入手,分析光纤色散和非线性效应对光纤传输系统的影响,提出利用色散补偿光纤(DCF)对色散进行补偿。比较不同的色散补偿方案(即DCF放置在系统中的不同位置进行色散补偿)补偿性能的优劣;分析占空比、啁啾系数、入射功率等参量对于方案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混合补偿为最佳补偿方案,同时选取合适的参量,能获取更佳补偿效果。 关键词: 色散; 非线性; 色散补偿光纤(DCF); 色散补偿方案 中图分类号: TN 913.7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9/j.issn2012.05.003 引言光纤通信技术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逐渐成为通信网中主要的传输技术。从早期的模间色散限制和损耗限制,再到如今的光纤非线性和色散综合限制,面临的问题也在逐渐变化。随着传输速率的提高,信号的频谱宽度不断增加,群速度色散引起的脉冲展宽也迅速增加,系统对链路的残余色散更加敏感;随着光功率的增加,使得光纤的非线性效应增强,不仅限制中继距离,而且也严重影响系统的传输质量。目前色散补偿方法有:色散补偿光纤(dispersion compensation fiber,DCF)技术、光纤光栅补偿技术、虚像相位阵列法、光孤子传输技术、中点频谱反转法、色散支持传输等。DCF技术以其补偿带宽大、技术成熟、对传输格式和比特率透明、性能稳定及与WDM兼容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DCF纤芯面积小、非线性系数大,当光功率越大,光纤的非线性效应越强。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用灵活的补偿技术来对光纤中色散及非线性效应进行有效的抑制。1影响光信号传输的因素初始宽度T0 5 ps的光脉冲,在单模光纤中的传输方程可用简化薛定谔方程来描述:Az+12β22AT2-16β33AT3+α2A iγA2A(1)式(1)中,A(z,T)是脉冲包络的慢变振幅,T是随脉冲以群速度Vg移动的时间量度(T t-Vg);β2和β3分别是二阶和三阶色散系数,α为光纤损耗系数,γ为非线性系数。现定义归一化振幅为 U A(z,T)/P0,则薛定谔方程可改写为Uz+12β22UT2-16β33UT3+α2U iγP0U2U(2)1.1色散的影响光纤色散是指光纤所传输的光信号,由于其不同频率成分和不同模式成分的群速度不同而引起传输信号的畸变。当色散严重时,会导致光脉冲前后相互重叠,造成码间干扰,增加误码率。它不仅影响光纤的传输容量,也限制了光纤通信系统的中继距离。群速度色散(group velocity dispersion,GVD)在脉冲演变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假设光纤的损耗以及非线性系数为零,只考虑光纤中的GVD效应时,归一化振幅U(z,T)满足线性微分方程[1]Uz+12β22UT2 0(3)光学仪器第34卷 第5期邹亚琪,等:色散补偿光纤不同补偿方式的仿真研究 利用傅里叶积分变换法求得U(z,T) 12π∫∞-∞U~(0,ω)expj2β2ω2z-jωT dω(4)假设注入为高斯脉冲[2],U(0,T) exp-T22T20,应用傅里叶变换的方法对微分方程求解,得到光纤任意一点z处的振幅为U(z,T) T0(T0-iβ2z)12exp-T22(T20-iβ2z)(5)式(5)表明,高斯光脉冲经光纤传输后,其脉冲形状维持高斯形状不变,仅产生了附加相位,事实上就产生了频率啁啾。经过光纤传输后的脉冲宽度为T(z) T01+zβ2T0212 T01+zLD212(6)这样,高斯脉冲在传输过程中其形状仍保持为高斯形,经传输距离z后,其脉宽T1与初始脉宽T0的关系为T1T0 1+zLD212(7)其中,色散长度LD T20/β2。 1.2非线性效应的影响在输入功率较高情况下,应考虑光纤的非线性效应。光纤的结构使得光波以较高的能量集聚在很小的截面上传输,导致光纤中出现显著的非线性效应,这主要通过自相位调制效应(selfphase modulation,SPM)体现出来。与色散导致光脉冲时域展宽不同,它将导致光脉冲的频域展宽,即导致光脉冲产生新的频谱分量。当脉冲的峰值功率较高(大于1 W),且脉宽相对较宽(大于100 ps)时,脉冲在光纤中传输,光纤的色散效应可以忽略。根据式(2)定义的归一化振幅,传输方程在β2 0的极限条件下变为Uz iγP0exp(-αz)U2U(8)解式(8)得U(z,t) U(0,T)expiNL(z,T)(9)式(9)中,U(0,T)是z 0处的场振幅,且NL(z,T) U(0,T)2zeffLNL(10)式(10)中,LNL是非线性长度,定义为LNL (γP0)-1;zeff为有效长度,定义为zeff 1α1-exp(-αz)。式(10)表明,非线性效应产生随光强变化的相位,由U(0,T)2决定的脉冲形状在传输过程中保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