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病毒的侵染与复制 第一节 病毒复制研究的实验系统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周期 第三节 病毒的异常复制 第四节 朊病毒 本章重点 1.烈性噬菌体繁殖的一般过程 2.一步生长曲线 3.病毒核酸的复制 4.朊病毒的复制与致病机理 复制(replication):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病毒核酸控制下合成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等成分,然后在宿主细胞的细胞质内或核内装配成病毒颗粒,再以各种方式释放到细胞外,感染其他细胞,这种增殖方式叫复制。 第一节 病毒复制研究的实验系统 一、噬菌体—细菌培养系统 1、细菌容易培养,数目易于控制。 2、形成噬菌斑容易观察。 3、实验重复快。 其相关研究为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的复制所借鉴。 2、一步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是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1)实验设计依据: 通常噬菌体和细菌的混合比例为1:10,保证1个菌体只被1个噬菌体感染,避免二次吸附;细菌群体被噬菌体同步感染。 取样(每5min) 离心除去细菌 上清加入敏感菌液中 适当稀释混合液 涂布 计数噬菌斑 一步生长曲线 MOI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感染复数。 传统的MOI概念起源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研究。其含义是感染时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比值,也就是平均每个细菌感染噬菌体的数量。噬菌体的数量单位为pfu。一般认为MOI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其实其隐含的单位是pfu number/cell。后来MOI被普遍用于病毒感染细胞的研究中,含义是感染时病毒与细胞数量的比值。 三、动物病毒—动物细胞培养系统 20世纪50年代才建立动物细胞体外连续培养技术。体外培养细胞只能近似地反应动物机体内病毒的复制过程。 空斑方法 相当数量的病毒不能在细胞培养物中生长 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而仍有代谢活性的原生质部分称为原生质体,20世纪70年代建立。 原生质体的离体存活能力、生理活性不十分理想,有些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与维持还十分困难。目前尚不如动物细胞那样成熟和方便。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周期 一、吸附(adsorption) 病毒与细胞表面特异的受体结合称为吸附。 病毒与细胞的最初结合是可逆的。 病毒与受体结构互补后,形成不可逆结合,这时即使洗下病毒颗粒,该颗粒也不具有侵袭性。 决定病毒不可逆结合的因素 1、病毒吸附蛋白 能够识别并吸附细胞表面受体的病毒表面结构蛋白。 T-偶数噬菌体的吸附蛋白是噬菌体尾丝蛋白。流感病毒包膜上有两种突起: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但病毒的感染性只能被抗血凝素的抗血清中和。 流感病毒外面两种蛋白质突起,一是血凝素,一是神经氨酸酶。病毒血凝素对细胞上含唾液酸的糖蛋白或脂蛋白有特异的亲和能力。神经氨酸酶与细胞表面黏液蛋白中的神经氨酸也有特异的结合能力,它的作用是从黏液蛋白释放乙酰神经氨酸,因而使得由细胞表面芽生的子代病毒,得以脱离细胞。 2、病毒的细胞受体 病毒的细胞受体决定了病毒的宿主范围、组织亲和性、并影响病毒的致病性。细胞的生理状态发生改变,也会影响病毒的吸附。 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只能附着在灵长类的动物细胞上,而不能吸附在啮齿类动物细胞上。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RNA + 柯萨奇病毒的蛋白质衣壳 杂种病毒 侵染小鼠细胞 噬菌体细胞受体有严格的种系特异性,因而各种噬菌体具有严格的宿主范围,这一特性可作为细菌的分类鉴定指标。 大多数噬菌体的病毒受体为细菌细胞壁上的磷壁酸分子,脂多糖分子以及糖蛋白复合物,有的则位于菌毛、鞭毛或荚膜上。大部分动物病毒的病毒受体为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糖蛋白,也有的是糖脂或唾液酸寡糖苷。植物病毒迄今尚未发现有特异性细胞受体。 植物病毒 植物病毒须经机械传递或昆虫介体传递导致感染。不存在吸附蛋白和受体的特异结合,其特异性取决于病毒复制过程的以后各步。 不侵染番茄TMV株系的RNA+侵染番茄TMV株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