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GMP培训总结.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年GMP培训总结

GMP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总则 机构与人员; 厂房与设施 设备 物料 卫生 验证 文件 生产管理 质量管理 产品销售与收回 投诉与不良反应报告 自检 附则 总则: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规定了GMP的适用范围: 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 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 实施的对象:《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除药品生产企业外,凡与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密切相关的主要环节,如厂房设计、施工安装等,也应以《规范》为基本准则进行生产和工作。 目的:在于确保药品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法规、标准之类文件加以约束,从而使最终产品的质量达到安全、有效、均一。 机构与人员:机构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组织保证,人员则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执行主体。因此,机构和人员是实施《规范》的基础。 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生产和质量机构。各级机构和人员职责应明确,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与药品生产相适应的具有专业知识、生产经验及组织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药品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具有医药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有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经验,对本规范的实施和产品质量负责。 药品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 从事药品生产的各级人员应按要求进行培训和考核。对于新员工培训要进行综合介绍,了解药品的的特殊性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另外,我们还要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培训,加深和巩固对GMP的认识,在我们的生产过程中自觉、自愿地按GMP要求去工作。 产品质量取决于全体人员的责任。生产企业必须健全从决策层到作业层的人员培训教育制度。培训工作强调针对性、有效性、持续性,以适应GMP对各类人员的素质要求。 厂房与设施: 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厂区的地面、路面及运输等不应对药品的生产造成污染;生产、行政、生活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合理,不得互相妨碍。 厂房应按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级别进行合理布局。同一厂房以及相邻厂房之间的生产操作不得互相妨碍。 厂房应有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 青霉素类生产厂房的设置,应考虑防止与其他产品的交叉污染。 在设计和建设厂房时,应考虑使用时便于进行清洁工作。洁净室(区)的内表面应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并能耐受清洗和消毒,墙壁与地面的交界处宜成弧形或采取其他措施,以减少灰尘积聚和便于清洁。(注意地脚线清洁) 洁净室(区)内应使用无脱落物、易清洗、易消毒的清洁工具,其存放地点不能对产品造成污染。不同洁净室(区)的清洁工具不能跨区使用,不同洁净级别区应设相应的洁具间,清洁用具不得跨区使用。 生产区和储存区应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用以安置设备、物料,便于生产操作,存放物料、中间产品、待验品和成品,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和交叉污染。 洁净室(区)内各种管道、灯具、风口以及其他公用设施,在设计和安装时应考虑使用中避免出现不易清洁的部位。 洁净室(区)应根据生产要求提供足够的照明。主要工作室的照度宜为300勒克斯;对照度有特殊要求的生产部位可设置局部照明。厂房应有应急照明设施。有防爆要求的洁净车间,照明灯具和安装应符合国家安全规定。 进入洁净室(区)的空气必须净化,并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划分空气洁净级别。洁净级别分别为百级、万级、十万级,三十万级,洁净室(区)内空气的微生物数和尘粒数应定期监测,监测结果应记录存档。 洁净室(区)窗户、天棚及进入室内的管道、风口、灯具与墙壁或天棚的连接部位均应密封。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相邻房间之间的静压差应大于5帕,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应大于10帕,并应有指示压差的装置。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药品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应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待包装产品的名称、批号、规格; 印有批号的标签和使用说明书以及产品合格证; 待包装产品和包装材料的领取数量及发放人、领用人、核对人签名; 已包装产品的数量; 前次包装操作的清场记录(副本)及本次包装清场记录(正本); 本次包装操作完成后的检验核对结果、核对人签名; 生产操作负责人签名。 8/8

文档评论(0)

haoshiyi5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