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黔北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析黔北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摘 要:傩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起源于殷商时期的一种古老的驱鬼逐疫祭祀活动,黔北傩文化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生存空间岌岌可危。为此,政府应提高认识,建立科学、合理的保护体系;运用信息化技术,丰富傩文化遗产保护手段;整合旅游资源,多渠道保护和传承傩文化。   关键词:傩文化;黔北;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070-02   傩是起源于殷商时期的一种古老的驱鬼逐疫祭祀活动,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我国南方有一个分布极广的傩文化圈,它东起苏、皖、赣,中经湖广,西至川、黔、滇,其中心为贵州和川、黔、湘交界地带。”[1]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民族不同,傩在各地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一般来讲,分为:民间傩――又称“百姓傩”,产生并流行于民间的傩,在春秋时称为“乡人傩”;宫廷傩――在宫廷进行的傩祭,亦称“大傩”;军傩――古代部队中的傩,主要演出三国、隋唐等历史演义的大本戏,其诞生当在宋至明中叶之间;寺院傩――活动于寺院的傩[2]。黔北傩属于民间傩,即为民间所传、所习、所祭、所认可、所接受,受众多,分布广,主要分布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湄潭县、遵义县等,其中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傩戏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真也有“傩戏王国”和“东方文化的亮点”之誉。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傩虽然说在广大的农村仍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也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挤压,傩文化的生存空间岌岌可危。因此,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傩文化中积极的、合理的、科学的元素和成分,也就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   一、黔北傩文化保护的现状   1.认识模糊,政府工作不到位   首先,据《周礼?夏官?方相氏》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3]也就是说方相氏头戴黄金四目假面具,上身穿黑色衣服,下身穿红色裤子,身披熊皮,一手执戈,一手拿盾,率领众巫师,口念咒语,把疫鬼赶出宫门外。由此可以看出,在远古时代,傩是人们驱鬼逐疫的祭祀活动。为此,有人也就认为傩文化中的冲傩、傩祭、傩仪等活动是宗教迷信,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害无益,他们轻视、反感、排斥、甚至诋毁傩文化。同时,科学技术尤其是医学技术的进步,傩文化驱鬼逐疫、包医百病的功能逐渐减弱,人们也就不再进行傩戏表演来祈福、驱邪、避灾,对之信仰、崇拜之心逐渐消减,傩文化影响的范围也就逐渐缩小,一般说来,离城市越近的地方,人们的傩文化意识行为越淡漠,傩文化的生存状况堪忧,面临着消逝的危险。其次,各级政府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措施对傩文化进行保护,但保护工作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不仅一些古老的傩面具、傩服、傩庙宇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且社会上还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的仿冒的傩面具和傩服,这些作品追求色彩的艳丽,满足了人们在视觉上享受,却失去了其原始的韵味。同时,由于傩文化的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地方,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进行收集和整理,而这仅仅靠各地民宗局是难以完成的。   2.专业人才匮乏   傩文化是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傩祭、傩歌、傩舞和傩仪等,其传播需要鲜活的实体――传承人。虽然近几年贵州省在傩文化传承人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情况并不容乐观。一方面,贵州省傩文化传承人老龄化严重,随着他们的离世,传承人的数量在逐渐减少,傩文化的传承陷入“人亡艺绝”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黔北傩文化属于民间傩,其参与者大多是当地的村民,以前其传承方式也主要是靠宗族内的口授心传。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志》(1988-2007)记载:道真“傩艺传授,注重家传,不限外传;只传男子,不传女子。”谓为“传与子嗣,则成‘家艺’;子承父业,称‘跟上艺’”。当然,《县志》中也载明家传不济时辅以“收徒传法”“外人学艺”的传统与规制。由此可见,傩文化的传承是传内为本,传外为辅,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然传承,“准传承人”在这一环境中,耳濡目染、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艺、规则以及程序等。但在现代社会,这种传承方式已经不可能实现。且现代很多年轻人根本就不愿意从事这一职业,再加上没有专门的培训经费和机构,以致许多老一代传承人现在都没有带徒学艺,傩文化的传承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同时,传承人待遇低,许多传承人因为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改换行业,另谋生活出路,这也是传承后继无人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   3.保护手段落后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数字化管理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但是,由于黔北傩文化存续地经济不发达,信息化技术也就相对落后,人们对傩文化数字化保护意识淡漠,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