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梦想去追风的少年2015年,一条“雷人”的新闻在网上流传,引来不少人围观:“一位十七岁的非洲少年,拿着一本名叫《利用能源》的参考书,利用自行车零件、晒衣绳、废旧塑料袋等材料,独立制造了一架六米高的风车,令因长期停电而陷入黑暗的家庭得到了宝贵的能源。他还成功地用风车为邻居及亲戚的手机充了电,解决了整整一个镇子的电力短缺。为了制作这架风车,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甚至烧毁了母亲的煮饭锅……”这是真的吗?好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根本不信。就算信了,不少评论也是冷嘲热讽:“做出一些别人好久之前就做出来的东西,还能叫发明吗?”“这不就是我们小学时做的科学小实验吗?有什么了不起的?”是的,如果是在地球的其他地方,这么也许的确算不上一条新闻。但如果你真的走近这个造风车的孩子,就会明白,他的勇气和智慧,一点也不比那位大战风车巨人的堂吉诃德逊色!贫困中的童年这个少年名叫威廉?坎宽巴。他出生在马拉维这个大多数中国人听都没听说过的国家。这里也是地球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非洲小国,一切都跟“富裕”两个字不挨边:这里的经济不发达,没有什么矿产资源,也没有可以吸引游人的名胜古迹。虽然这里也时常发生战乱,但因为国家太小了,国际新闻从来都不会提起。这里的人们也好像被整个世界遗忘了一般,只能默默地生活在一无所有的境地中。1987年,威廉就出生在这里。他的家人都是农民。事实上,生在马拉维的人,几乎注定一辈子只能当农民。因为这里根本没有别的工作可做。而由于生产技术太落后,即便大家都在种地,还经常吃不饱肚子。除了饥饿和贫穷,马拉维的孩子们还受到其他的威胁。比如,被巫术与迷信包围。由于教育落后,这里的文化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威廉从小听到的不是世界各地美好的童话故事,而是老巫师们讲述的巫术故事。他们相信,巫术和魔鬼无处不在,难以捉摸。每当月圆之夜,巫师们还要召集村人,进行神秘的舞蹈表演,施展各种装神弄鬼的“巫术”。甚至会引诱孩子们喝下各种“魔药”,再恐吓他们,好控制他们的头脑……有一次,威廉相信了一个巫师的话,把自己攒的一点钱都交给他,来换取无所不能的法术,结果被骗了。他去找巫师讨说法,却被打得鼻青脸肿。除此之外,伴随着孩子们的就剩下了饥饿和疾病。说起来,威廉学得最好的科目就是数学了。因为他每天都要帮家里人算账:两袋玉米可以放满六个大桶,一桶可以供全家人吃十二顿,六桶玉米就可以供家里人吃七十二顿,也就是二十四天……可是距离下一个收获季节还有七个月呢!这些日子,大家吃什么啊?计算结果是,一天吃三顿饭太浪费了,全家决定一天只吃两顿。可玉米还是不够。没办法,大家只好吃木薯充饥。在非洲稍微富裕一点的国家,木薯都已经不是主食了,但在马拉维还做不到。至于肉,几年都吃不上一顿,很多人已经忘掉肉是什么味道的了。科学的曙光幸运的是,马拉维虽然贫穷,但还不是与世隔绝。即便在这个环境恶劣的地方,也渐渐地出现了科学的曙光。在马拉维没有电视台,但家家户户都有收音机。从第一次听到收音机传出声音起,威廉就对它发生了兴趣。他看着那些露在外面的线圈,想知道它们到底都是干什么用的,这里面又是什么道理?为什么这些线和塑料组合在一起,就能让这个小盒子里有人说话?这种东西是谁发明的?他又是怎么想到这些的?这样的好奇心,在许许多多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身上都曾经出现过。从牛顿到法拉第,从爱迪生到爱因斯坦,都是一样的。在别人眼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他们却会苦苦思索,甚至亲自动手去研究,非要搞清楚究竟不可。和他们一样,威廉也把自己家的收音机给拆了,研究里面的内部结构。经过无数次的折腾和试验,他终于弄懂了收音机的工作原理。最后自己动手,把这个已经散了架的收音机又给修好了。不久以后,左邻右舍都开始把自家坏了的收音机交给他修理。在他们眼里,“科学家”就是做这个的!老师也发现,威廉这个孩子特别喜欢刨根问底,汽车是怎么会开动的,打井的机器是怎么运转的,他都想弄明白。这时学校里也有了一些科学小实验的课程。威廉每次都做得特别认真。可是,威廉十四岁那年,一场大饥荒席卷了马拉维。他不能再上学了。追逐风车的孩子这场大饥荒让整个国家陷入了灾难。威廉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他自己全饿成了皮包骨头。多亏后来玉米和南瓜及时成熟,才救了全家一命。活下来的孩子们都没心思再读书了,很多人成天游荡,或者跟着大人四处寻找可以吃的东西。只有威廉还在想念学校。他记起几年前,有些外国人捐给学校一座小图书馆,但从来没人去那里看书。这天,他决定到那里去借书看。一走进图书馆,威廉就看到成堆的书放在屋里,都蒙上了一层灰尘。他从中找出那些跟科学有关的书,开始吃力地阅读。因为英语不好,很多词汇他都看不懂,只能先抄下来,再请老师帮他查字典。让威廉最感兴趣的,就是与发电有关的知识。因为在马拉维,大部分地方没有电。所以也没有电灯,没有电视,人们晚上六七点钟就睡觉了。一天,他从一本书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