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中国化时期贺昌群文化艺术研究成果述评.docVIP

学术中国化时期贺昌群文化艺术研究成果述评.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术中国化时期贺昌群文化艺术研究成果述评摘 要:贺昌群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在历史学研究中有着丰硕的成果。对于所处时代的认知,使贺昌群开始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希望对当时的社会提供可借鉴的探索研究。在长期的历史研究中,贺昌群在古代文化艺术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关键词:学术中国化;贺昌群;文化艺术中图分类号:K879.2;K82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077-05贺昌群(1903―1973),字藏云,四川马边县官帽舟黄桷溪(今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建设乡官帽舟村)人。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贺昌群在敦煌学、简帛学、考古学、中西交通史、汉唐历史与文学、宋元戏曲等诸多学科领域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长期的历史研究使贺昌群在古代文化艺术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比如在1928年写出专著《元曲概论》、1929年在《学生杂志》十八卷七号发表《中国文化上所表现的南与北》、在《小说月报》第二十卷一期发表《汉唐间外国音乐的输入》、在《东方杂志》二十八卷十七号发表《敦煌佛教系统》、在《文史杂志》发表《唐代文化之东渐与日本文明之开发》《魏晋清谈思想初论》等等。本文主要论述贺先生对敦煌佛教艺术和对居延汉简的研究。一、贺昌群对敦煌佛教艺术的研究贺昌群认为中国境内的石窟佛寺遗迹,最有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的应属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千佛洞)。敦煌,古沙州之地,为汉唐间天山南北东西交通的要冲,政治上商业上皆为重镇。公元2世纪以后,天竺、康居、大月氏、安息的佛教,陆续流传于中国西域,使得敦煌又成为中国本土与西域宗教的连接地带。《魏书》记载: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太延中(公元439年),凉州平,徙其国人于京邑(平城),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弥增矣[1]。贺昌群认为晚近各国探检队在敦煌石室、罗布泊、塔里木盆地之北――库车、吐鲁番一带发现的古文书和断简中,有所谓的粟特语(Sogdiana)及睹货罗语(Tukhara),据伯希和考证,皆属于东方伊斯兰语言(Iran),原为古代中亚及东亚通路间的国际用语;更据陈万里的记述,今日敦煌的方言,并不与甘肃安肃道的语言在同一种系统之下。可知此地古代确实“华夷杂处”的一个繁盛地方。至第13世纪,蒙古人入主中原,中途的政治制度根本动摇,同时海上的交通发达,加以北方沙漠地带气候的隐隐变迁,于是,东西陆路的交通就闭塞了,沿路的古代文明也随之淹没于沙堆中。19世纪中叶,东方学逐渐勃兴。1890年,英人鲍尔(Captain Bower)在库车附近沙碛中,得到许多贝叶经卷的断片,引起世人极大的关注。1898年以来,俄国科兹洛夫(P.K.Kozloff)、克莱门兹(D.Klementz)、奥登堡(S.OL’denberg)、德国的格鲁维德尔(A.Grunwedel)、勒柯克(A.Von le Coq),几次在蒙古、库车、吐鲁番等地发掘,获得了许多古文书、绘画以及其它考古学的资料。从此,亚洲大陆文化的古代史实,渐为世界学者注意。1902年,匈牙利洛克济(L.de Loczy)探检队返回欧洲,十分推崇,谓为“洞中壁画之富,冠绝东方”。1908年,匈牙利人斯坦因(M.A.Stein)骗取大批敦煌佛经归藏伦敦博物馆,中国才开始有几个学者知道有敦煌佛窟这回事。同年7月法国伯希和(P.Pelliot)又将石窟中的佛经尽数运往巴黎国家图书馆,并摄影数百帧,编成《敦煌图录》(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六大册。1915年,大谷光瑞发表《西域考古图谱》,其中有不少敦煌图片。1925年,北大陈万里与考古队在千佛洞考察3日,摄影17帧,未见完全发表;其同行人华尔纳(L.Warner),曾于1924年至敦煌用树胶粘去千佛洞壁画二十余幅,又运去多尊佛像[2]。当时研究敦煌佛教艺术的材料,仅止于上述。贺昌群不仅大声疾呼国人重视敦煌学,而且还身体力行,发表了《敦煌佛教艺术的系统》《近年西北考古的成绩》等敦煌学论文,并翻译了斯坦因的《敦煌取经记》。日本敦煌学者神田喜一郎在《敦煌学五十年》中说:“1931年贺昌群在《东方杂志》第二十八卷第十七号上,发表了极为通俗的论文《敦煌佛教艺术的系统》一文,敦煌艺术才成为注目的课题。”[3]值得着重一提的是,在这篇文章里,贺先生还把伯希和《敦煌图录》6集376个洞窟的壁画,简明扼要地加以介绍,使国人对千佛洞的内容和结构有了大体的了解。大概算来,贺昌群对敦煌研究做了以下工作:(一)对敦煌千佛洞开凿原因的考证贺昌群认为,大约从公元1世纪开始,大月氏国迦腻色迦王(Kaniska)尽力弘扬佛教,使得天山周围(新疆)的许多国家都完全沉浸于佛教崇拜中,北边以龟兹为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