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房里的文明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防震房里的文明史   居住理念背后有人类文化大安的梦想,房子是我们的终极安全感。无论从汉唐抑或明清,地震,毁坏房屋都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建筑文化亦是中国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至贵族下到平民无不将安居放在最前。然而到了近代,租借、洋楼、粗糙的现代工业方式进入中国,我们的文化、房屋文明也被破坏殆尽,退化成租借产物或者苏式批发产品……   住的文明:房屋上的文化大安   在我国名胜古迹中有许多建筑,如寺庙、佛塔、亭台等经历多次强烈地震而巍然挺立、完好无损的不乏少数。   古代建筑历经千年风雨依旧能屹立如初更和文化态度有关。古代房子有“府邸”、“陋舍”、“广厦”各种称呼,但无论怎么称呼房屋,“广厦千万间,居庇天下”和“陋室铭”都是一种文化理想、一种精神归宿。房屋和居住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安定和最后的退路。   据唐代《谈宾录》中记载,建设汾阳王府过程中,郭子仪拄着拐杖到现场视察,要求工匠把房子造得更牢固一些。一位年老的工匠对他说:“我家祖孙三代都是做泥水匠的在长安不知盖了多少府邸,可是只见过房屋换主人,还未见过哪栋房屋倒塌了的。”   古往今来,对于“文明”一词的解读,但每一代人,都心存创造自己的生活、按自己的愿望去适应和改变周围环境的美好理想――诗意的栖居始终是“文明”最重要的一环。   对于居住的理想,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他的著作《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奇乡异国的旅行见闻。从原始文明时期的穴居到农业文明时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闲自在的居住行为,再到近代人们对居住的权利化,居住需求终饱含文明的印记。   深宅大院表征高贵的身份,小园香径代表文人的风雅,亭台小轩则表达雨夜的清谈。 家不仅仅意味着一处居所,更蕴藏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寄托。古代的房屋讲究风水、阳光、通风、造型、木材、花纹、草木、结实度,同时“孟母三迁”的典故还告诉我们,居住与人文、自然环境分不开――营造一种与住宅风格一致的精神文化氛围,以满足居住者能充分地体验生活。   古代抗震史:康熙们的“房屋灾难意识”   最早记载地震的是《竹书纪年》,那是在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帝乙三年。   地震总会引起房屋倒塌,财务损害,古代的地震灾难记录文献里无不详细描摹震灾中的建筑受损情况。据《后汉书?五行志四》记载:“建光元年九月己丑,郡国三十五地震,或地坼裂,坏城郭室屋,压杀人。”地震发生后,灾民曾考虑用木板作房墙,以便抗震。   不过这一切都不如康熙皇帝因自身亲历,更令当权者印象深刻。1679年9月2日,北京发生建城史上最大的一场8级大地震。地震所及,东至辽宁沈阳,西至河南安阳,震中在三河、平谷一带,共有45500人遇难。   当时康熙正搀扶着太皇太后孝庄来到皇后赫舍里氏的储秀宫,说话间宫外隐隐传来隆隆之声,大地像醉汉一样在摇晃,宫殿的梁柱随之咯咯吱吱地响了起来。与此同时,北京城内大街小巷房屋坍塌。宣武、德胜、崇文、广安等城门倒塌,城墙坍毁,大学士勒德洪被砸压致伤,内阁学士王敷政被砸死,原任总理河道工部尚书王光裕一家四十三口全部丧生……   此次地震还造成紫禁城中养心殿、永寿宫、乾清宫、慈宁宫、武英殿等宫殿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当天下午,康熙在宫中召见了时任左都御史魏象枢。魏象枢提出“天人感应”说,劝康熙帝调整朝政诛杀大臣以弥天灾。   康熙思索良久,终于于地震后的第三天发布“罪己诏“进行自省。作为中国历史上经历地震次数最多的帝王,康熙帝晚年开始从科学的角度对大地震做出解释。他最终受外国传教士南怀仁“气动说”影响否定了“天人感应”,并著有《地震》一文。   房子退化史:大时代里的小洋楼   时至今日,大多数的中国城市人口居住其中,“洋楼”与每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中国当代物质文明的普及从租界发端,洋楼就是表现形式。相比传统建筑,这些洋建筑高大通透,强调采光。德国人建设青岛旧城因地制宜,沿山建楼,彼此错落,极具美感又巧妙拓宽了房子的视野。萧军曾在诗中这样描绘:“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傍户路三叉。”   曾是九国租界的天津保留了欧洲各种流派风格的建筑,政客军阀下野后云集于此。洋楼设计追求低调内敛,大多不高,并以花园中的林木进行视线阻隔。而且天津小洋楼的外墙多用实墙,罕见栏杆,更为私密。   洋楼促进中国市民社会的形成。张爱玲住过不少公寓,最知名的要算是七层高的常德公寓,当年名叫爱丁顿公寓。她在这里写下了《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也是在这里,她与胡兰成相识相恋并秘密结婚。   1949年后的中国,因为政权更替,迎来了新的西洋建筑模式――苏式建筑。有着尖顶和大五角星的北京展览馆为代表的北京十大建筑建国后崛地而起。更为常见的苏式建筑为赫鲁晓夫时代产物。当时,赫鲁晓夫在苏联实行标准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